每个星期一的早晨,伴随着激昂的中国国歌声,我位于北京的公寓都会被唤醒,声音来自街对面的小学。身着制服的年轻学生们整齐地排列在崭新的操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地在旗杆上上升。附近的街道两旁摆满了鲜花盆栽、挺拔的银杏树,以及各种各样宣传爱国主义的标语。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爱国主义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无需强调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我们都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今天,我们中许多人却很难再像过去那样轻易地唤起这种自豪感。在井然有序的日常生活表象之下,一种悄无声息的焦虑和无奈正在蔓延。在社交媒体上,在私下的谈话中,人们不断重复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对失业的担忧、对工资降低的忧虑,以及对如何维持生计的困扰。
今天,中国人民生活在一个奇怪的悖论之中。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看起来非常强大。它是在塑造世界格局方面唯一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竞争对手。最近特朗普总统和习近平主席的会晤,两位领导人宣布贸易战休战,更加强化了这种叙事——北京方面非常乐于宣传的叙事,即一个在外部挑战面前团结一致、具有强大韧性的国家。
然而,这种强大的外表在中国国内却被一种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日益黯淡的绝望情绪所刺破。这种自信的国家形象与疲惫的人民之间的对比,可以用一个中国人在描述自己国家时使用的词语来概括:“外强中干”。
现在,许多人感到,正是那些让中国在海外显得强大的国家政策正在伤害他们。他们看到,政府更关心的是建立全球影响力,主导出口市场,而不是解决他们家庭面临的挑战。几年前发起的一场针对私营企业的整顿行动,被广泛认为是破坏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即使财政资源被输送到政府认为更具战略重要性的产业,如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造船业。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和加工方面取得的控制地位,也在国内造成了严重的空气和土壤污染。
如今,人们对国家痴迷于世界强权和击败美国,而自己却成为无声的受害者,感到一种痛苦的愤怒。这种情绪很可能会继续增长。政府上个月发布的最新五年规划——经济优先事项的蓝图——明确表示,它计划加倍强调将国家力量置于共同利益之上。
今年4月,随着与美国的关税战愈演愈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认为中国有能力凭借集中资源并将其投入到实现国家目标等体制优势来抵抗美国的欺凌。这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了迅速的反弹。一篇广为流传的社交媒体帖子指出,当政府在吹嘘时,像找工作、养家糊口和教育子女这样的日常 struggle 却“充满了困难”。与美国赢得贸易战意味着“准备牺牲一部分人”,作者写道。审查人员很快屏蔽了这篇文章以及其他类似的文章。
多年前,中国人民本会对《人民日报》这样的社论欢呼雀跃,出于政府几十年如一日灌输的本能的民族主义。但今天,这种爱国主义几乎被那些发泄自己面临的问题的人所淹没。
青年失业率非常高,以至于去年政府改变了其计算方法,从而得出了一个较低的数字。即使是新的数字仍然高得惊人。据估计,有2亿人在零工经济中从事不稳定的职业。消费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看到自己的净资产在难以解决的房地产市场崩盘中缩水,正在削减开支,使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漩涡。
这种经济上的不安全感正在导致人们放弃结婚和组建家庭,加剧了全国人口的下降。普遍的沮丧情绪也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加剧了公众对那些被认为将经济或政治关系转化为机会的人的怨恨,而大多数人面临的前景却在不断恶化。精神健康问题据信正在上升,过去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不分青红皂白的刺伤事件和其他暴力袭击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似乎很明显,北京不能再指望本能的爱国主义来支持其日益强硬的海外姿态。今年9月,当中国共产党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时,许多人公开质疑为什么这笔钱不花在解决普通人的困难上。
政府最近开始打击其认为“过度悲观”的社交媒体内容——这清楚地表明,它担心这种公众的不安会破坏其议程。但是,压制批评而不是解决其根源只会加深与人民的脱节,并加剧国家试图在其外交政策优先事项和其渴望的国内支持之间取得的平衡。
长期以来,中国在一个不成文的社会契约下蓬勃发展:共产党赋予人民更多改善生计的自由,以换取政治服从。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政府不再履行其承诺。
当习近平在2012年上任时,他以其经常重复的口头禅“中国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通过国家力量实现共同繁荣的承诺。近年来,这个词在政府宣传中已经不那么突出。
国家可能会说,那是因为它的许多愿景已经成为现实。更有可能的是,共产党明白,这种言论现在在一个看着自己的梦想逐渐消失的人群中听起来很空洞。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5
原因:
文章主要描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社会问题,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表达了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担忧。使用了“外强中干”等负面词汇。
原文地址:Opinion | From Here in Beijing, China Doesn’t Look So Strong
新闻日期: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