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这座位于中国西南山区的钢铁城市,在秋日午后迎来了一场由政府主办的“集体婚礼”。七对新人站在人群面前,重温他们的誓言。大约200名观众,主要是退休人员和儿童,坐在蓝色塑料椅子上,为他们鼓掌。这场婚礼旨在推广北京所倡导的“积极”家庭和生育观。
对于中国领导层而言,结婚已成为国家要务。去年,中国的结婚人数骤降21%,创下历史新低。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婚姻关系中出生的,且父母通常需要结婚证才能为婴儿登记公共服务,因此提高结婚率至关重要。举办集体婚礼只是中国各地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说服公民生育更多孩子——所采取的众多举措之一。
中国人口已连续三年下降。即使在象征吉祥的2024龙年,新生儿数量也未能扭转颓势,反而创下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纪录。尽管中国凭借其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崛起,但人口结构——这个国家曾经赖以发展的基础——已成为其最大的软肋之一。劳动年龄人口与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目前约为4:1)预计将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减半。劳动力萎缩和人口老龄化威胁着消费需求乃至军事战备。经济增长、全球抱负,甚至社会稳定,都取决于是否有更多的中国夫妇愿意生育孩子。
几十年来,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控制着人口增长。地方官员通过宣传、巨额罚款、绝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强制堕胎来执行这项政策。2016年,该政策正式放宽,允许每家生育两个孩子,2021年进一步放宽至三个。尽管习近平主席牢牢掌握着权力,但他的政府在说服中国公民生育方面却面临着重重困难。
攀枝花是中国第一个尝试鼓励生育补贴的城市,为鼓励夫妻生育提供现金奖励。自2021年以来,地方政府每月向每个3岁以下的二孩和三孩家庭提供500元人民币(约合70美元)的补贴。该市的生育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23年略有上升后再次下降。补贴可能也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副作用:攀枝花的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自该计划启动以来,零售额增长差距不断扩大。
攀枝花市政府拒绝接受采访。负责人口政策的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未回应置评请求。今年,中央政府推出了全国性的生育补贴政策,为2025年1月1日或之后出生的每个3岁以下儿童的家庭每年提供约500美元的补贴。这些补贴数额不大,但标志着一个显著的转变,因为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拒绝为贫困群体以外的群体提供直接的现金补贴。
Gavekal Dragonomics的分析师崔尔南表示:“突破在于,生育补贴是当局首次为不考虑收入状况的家庭创建一个收入转移渠道。这为未来更多的现金补贴创造了一个新的局面,并表明政府更愿意直接支持消费。”
然而,对于许多父母来说,这笔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北京育娲人口研究所在2024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国是抚养孩子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研究人员估计,在中国将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的成本为538,312元人民币,是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六倍多。在美国,这一比例为4:1,在澳大利亚为2:1。
27岁的杨女士(化名)即将迎来她的第一个孩子,她说:“我甚至负担不起一个孩子,为什么要生第二个?”由于频繁的夜班以及缺乏产前检查的灵活性,怀孕后她辞去了在攀枝花当护士的工作。她说,如果经济上没有障碍,她想要两到三个孩子。
攀枝花曾经是中国工业雄心的象征。上世纪60年代,它是毛泽东“三线建设”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将重要的工业和军事设施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转移到中国西部内陆地区,这是出于冷战时期对核袭击的担忧。成千上万的工人涌入山区,建造和在钢铁厂工作。
这些工厂大多已关闭或减产。许多工人的孩子搬走了,城市人口正在老龄化。官员们正试图通过包括育儿补贴在内的激励措施来吸引年轻人回来,这些措施包括为多子女家庭提供住房折扣、延长产假和陪产假,以及为产前检查和辅助生殖提供补贴——这在中国也是首创。
在国家层面,政府发起了一场全面的运动,以推广“新型婚育文化”。广告牌和雕像描绘了大型幸福家庭。在一些地方,官员们引用未经证实的说法,暗示母亲身份可以使女性更聪明、更健康,但这种说法引起的更多是白眼而非热情。
这些努力正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社会趋势。中国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或者根本不结婚。许多人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将资源投入到他们的教育和事业中。现在,面对经济放缓和严峻的就业市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推迟结婚和生育。另一些人则背离了中国家长式的文化及其对女性传统家庭角色的保守期望。
在攀枝花的一家孕婴店里,唐萍将几瓶运动饮料堆放在一个小冰箱里。这位36岁的二胎妈妈说,她注意到几代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她说:“对于70后和80后来说,我们更保守。但现在的人们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
唐萍自她的第一个孩子(现在是青少年)出生以来一直在工作。她说:“我非常累。而且我丈夫负责所有的烹饪和所有的洗衣,包括洗袜子。”她说,年轻一代的男女都不想要那样的艰辛。
挑战不仅仅在于金钱或仅仅想要更轻松的生活。工作更难找,晋升机会更少。生活水平将永远保持上升的信念——这一承诺曾推动了中国的繁荣时期——已经减弱。
耶鲁大学社会学副教授臧小伟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放缓,年轻人越来越难以实现向上流动。这种文化悲观主义是年轻一代不优先考虑生育的根源。他们不希望在已经非常疲惫的生活中增加更多的责任。”
这种幻灭已经形成了文化。 “躺平”运动提倡尽可能少做事情;另一些人则开玩笑说自己是“鼠人”,被困在社会阶梯的底层,并满足于置身于社会竞争之外。“养育孩子可能会导致社会地位下降或收入损失,”臧小伟说。“如果年轻人觉得他们的生活或社会没有希望,那么生孩子可能感觉不像是一个里程碑,而更像是一个负担。”
在攀枝花的七对新人在背诵相同的誓言后,对着镜头微笑,这提醒我们,这仍然是一个政府试图塑造生活最私密部分的国家。然而,它越来越发现自己被排除在外。
——露西尔·刘和于静·刘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以及政府政策面临的挑战。作者强调了经济压力、社会观念转变等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暗示政府在鼓励生育方面面临困境,并引用专家观点,表达了对中国未来人口结构的担忧。总体上,文章呈现出一种负面情绪。
原文地址:China’s Struggle to Boost Child Births Shows Limits of Government Influence
新闻日期: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