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的一个冬日早晨,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在北京会见了中国高级军事官员耿飚。一年前,卡特政府在秘密谈判后,将外交承认从台北转向北京。当时,苏联刚刚入侵阿富汗,华盛顿和北京都对莫斯科的扩张主义日益担忧。
在会面中,曾帮助美国开发核武库的杰出科学家布朗指出,在遏制苏联的问题上,北京和华盛顿的观点非常相似。他开玩笑说,双方的工作人员肯定合作撰写了他们的谈话要点,“因此,我们都没能物有所值”。当时,中国官员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位年轻的秘书,名叫习近平。
同年,中国允许美国情报部门在其西部边远地区设立监听站,以监视苏联——这一举措部分由参议员乔·拜登发起。5月,中国国防官员参观了美国军事基地和工业制造商,为耿飚访美推动获取先进军事技术做准备。当吉米·卡特总统邀请布朗和耿飚在白宫观看电影《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时,布朗开玩笑地向中国官员保证,激光武器和星际飞船尚未成为美国武库的一部分。
如今,习近平和拜登分别领导着中国和美国,但曾经友好的关系在海上安全、台湾地位以及北京与莫斯科日益增长的伙伴关系等问题上受到了考验。尽管最近试图缓和关系,但世界两大强国仍然在人工智能以及开发该技术所需的技术获取方面处于“技术冷战”的边缘。
华盛顿美国大学全球研究教授约瑟夫·托里吉安表示:“卡特时代在许多方面确实是一个不同的时代。这几乎与现在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冷战时期,美中关系中最强大的平衡之一是对苏联的共同反对。”
他补充说,在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出现了一个真正的转变,开始支持中国军队发展壮大。”
这一转变发生在美国第39任总统的任期内,他于12月29日去世,享年100岁。在2018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卡特将他为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所做的工作描述为他最引以为傲的外交政策成就之一。
这位前总统在中国受到一些喜爱。中国驻华盛顿特使出席了2019年的一场仪式,卡特因在“美中关系中的政治家风范”而受到表彰。当卡特进入临终关怀的消息传出时,许多中国网民称他为“美国最后的好好先生”。
承认共产党为中国政府的举动是由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发起的,他在1972年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为两国关系奠定了框架。然而,随着尼克松卷入水门事件,深化关系的谈判陷入停滞。当卡特于1977年上任时,外交承认并非必然。
冷战外交史学家布赖恩·P·希尔顿说:“吉米·卡特在中国和美国都面临着很多反对。”“卡特所做的是,他接受了上海公报的基本思想,并说,‘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它?’”
关系正常化改变了世界力量平衡,使其不利于莫斯科,增加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压力。从1970年代开始,中美贸易、投资和科学交流的蓬勃发展帮助数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这也导致了东亚和亚太地区的相对稳定,“结束了三十年的敌对状态”,卡特在2018年为《华盛顿邮报》撰文写道。
华盛顿承认北京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另一个遗留问题——这一举动始于尼克松时期——是切断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退出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仍然是今天一个重要的紧张点。
1979年4月,卡特签署了《台湾关系法》,该法案同意向台北提供自卫武器,并“维持美国抵抗任何使用武力或其他形式的胁迫的能力”,这些胁迫将危及台湾的安全。但该语言含糊不清,不包括明确的安全保障。华盛顿还通过美国在台协会与台北保持实质性的非官方关系——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大使馆。
1999年,卡特访问台湾,会见了台湾总统李登辉,后者赞扬卡特在后总统任期内致力于促进人权,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当时在一次演讲中,卡特说,当他在1979年向国会提交《台湾关系法》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访问这个东亚岛屿。(相反,卡特在1979年是第一位在美国接待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总统。)
中国仍然认为台湾——一个拥有约2300万人口的自治民主政体——是其领土的一部分。尽管共产党从未控制过该岛,但北京拒绝放弃对台北使用武力。近年来,中国的威胁日益增加,引发了对战争、地区混乱以及与美国及其伙伴直接冲突的担忧。
随着习近平展示其权力,美国政策制定者越来越质疑,在卡特时期加剧的友好关系是否后来走得太远。拜登曾多次承诺,如果中国攻击台湾,将用美国军队保卫台湾,尽管政府官员坚称美国“战略模糊”政策没有改变。北京对时任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在2022年8月访问台湾表示愤怒,中断了军事关系,尽管这些关系在2023年11月恢复。
托里吉安说:“台湾是一个很大的症结,因为台湾问题在当时的关系正常化中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他补充说,随着中国变得更具侵略性,“我们在经济上没有那种平衡,也没有像卡特政府时期那样在苏联问题上的共同威胁。”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主要回顾了卡特时代中美关系的友好时期,并积极评价了卡特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所做的努力,以及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文章也提及了中国人民对卡特的正面看法,这都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一定程度的正面态度。
原文地址:Carter took pride in warming U.S.-China ties — in a very different D.C.
新闻日期: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