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领域通缩严重,凸显供需失衡。
中国工业领域的通缩压力已持续一年,这表明供需之间存在严重失衡,不仅导致整体经济价格下跌,还加剧了贸易紧张。据彭博社基于官方周六发布的数据计算,工业领域(主要为制造业)去年价格下跌2.3%,为各行业之最。房地产和交通运输紧随其后。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经历根深蒂固的通货紧缩,这反映出国内需求持续疲软,而生产却保持强劲。去年,衡量价格水平的最广泛指标——生产者价格指数下降了0.8%。预计2025年该指数将连续第三年下降,这将是几十年来最长的下降期。
工厂之间的激烈竞争(工厂占工业部门的80%)压低了价格,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促进了海外出货量,并导致去年贸易顺差近1万亿美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主义反制措施。
继工业之后,房地产领域对2024年经济通缩的贡献最大,因为持续多年的房地产市场低迷仍在拖累经济。在9月下旬北京推出刺激措施后,房地产市场才趋于稳定。官方数据显示,10月至12月期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七个季度以来的首次扩张。
这一改善可能反映了去年最后两个月销售额的反弹。然而,其他与房地产相关的活动(如投资)继续下降,对建筑等行业的增长构成压力。
“就整个房地产行业而言,现在称之为转折点还为时过早,”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表示。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12月完成经济普查后,将2023年GDP规模上调了2.7%,部分原因是调整了核算方法。新方法根据类似房产的租金估算自有住房的住房服务价值。国家统计局表示,这符合主要经济体的做法,并且与之前基于拥有和维护房产成本估算住房服务价值的方法相比,更能反映国家的发展状况。
经通货紧缩调整后,由于政策转向和出口繁荣,中国经济去年超过了约5%的官方目标。但反映价格变动的名义GDP仅增长4.2%,是自1970年代末经济开放以来最慢的增速,仅次于2020年疫情期间的经济低迷。
预计北京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抵消候任总统上任后可能带来的贸易逆风。
中国的所谓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在2024年增长了5.3%。除疫情期间外,这是自2012年以来,该产业首次以快于第三产业(包括服务和物流)的速度增长,后者增长了5%。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虽然陈述事实,但着重强调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特别是工业领域的严重通缩,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这些都带有负面色彩。虽然也提到了政策调整和出口增长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整体基调偏向负面。
原文地址:China’s Worst Deflation Was in Industry as Supply Glut Persisted
新闻日期: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