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改写鸟类进化史**
中国东南部的考古发现为鸟类进化史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研究人员表示,在中国发现的侏罗纪鸟类化石对鸟类进化史具有重大影响。
根据《自然》杂志周三发表的一项研究,这种新发现的“郑和闽鸟”(Baminornis zhenghensis)体型与鹌鹑相当,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这意味着它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与1862年在德国发现的标志性始祖鸟(Archaeopteryx)年龄相仿。
爱丁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Steve Brusatte)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表示:“150多年来,始祖鸟一直孤立存在。在所有这些时间里,它仍然是侏罗纪时期唯一无可争议的鸟类化石。”
布鲁萨特在电子邮件中告诉NBC新闻,虽然这里也发现了其他类似鸟类的侏罗纪化石,但在化石记录中存在一个“巨大的谜团和一个令人沮丧的空白”:如果始祖鸟当时在飞行,那么其他鸟类也一定在飞行。那么它们的化石在哪里呢?
2023年在福建省政和县发现的闽鸟,是始祖鸟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白,使其成为“侏罗纪时期第二只无可争议的鸟类”。
与半鸟半爬行动物的始祖鸟不同,闽鸟的尾巴很短,部分椎骨融合成一个短而粗的尾综骨——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可以将身体的重心推向翅膀,类似于现代鸟类,有助于它们更好地飞行。在发现闽鸟之前,短尾只在已知生活在约2000万年后的鸟类中发现,如圣贤孔子鸟和原始祖鸟。
布鲁萨特说:“最让我兴奋的是,它是一种比始祖鸟更高级的鸟类,而且它可以飞得更好。”闽鸟的解剖结构比始祖鸟复杂得多,布鲁萨特说始祖鸟是一种“原始”鸟类,有爪子和锋利的牙齿,就像它的恐龙祖先一样。始祖鸟在确定今天的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被抓住的教科书般的例子,就像一个定格画面”。
这两个年龄相仿的鸟类相隔约5500英里被发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自然》杂志的研究团队认为,鸟类进化发生的时间比之前认为的要早数百万年,现在的估计约为1.72亿至1.64亿年前。
除了数十个水生或半水生动物的化石外,郑和动物群的收藏品迄今为止至少包括三个鸟类化石。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该收藏品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丰富我们对早期鸟类多样性的理解”,并“填补陆地生态系统进化史上的一个关键空白”,直到侏罗纪末期。
虽然闽鸟化石保留了大部分骨骼,但羽毛没有保存下来,这使得关于其翅膀的大小和结构的未解之谜。它也缺少头骨,限制了关于鸟类饮食的线索。尽管如此,“闽鸟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鸟类生活在侏罗纪时期,它们以不同的方式飞行,”布鲁萨特说。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90
原因:
文章报道了中国在古生物学上的重大发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学术地位和科技形象,对中国有明显的正面宣传效果。
原文地址:Chinese fossil of a Jurassic bird rewrites history of avian evolution
新闻日期: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