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保卫战:流动性收紧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为捍卫人民币汇率,中国央行采取收紧本地流动性的策略,此举正在对金融系统产生广泛影响,不仅银行业面临资金压力,债券基金也遭受损失。
中国人民银行在本月大部分时间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旨在通过减少人民币供应来支撑汇率。然而,这一举措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银行更倾向于囤积现金而非借贷给同行,同时,由于投资者抛售债券以获取资金,债券基金的亏损也在加剧。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于本周一触及去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银行业面临资金压力的最新迹象是回购融资规模的急剧下降。据知情人士透露,2月中旬,中国大型银行在回购市场的借贷规模较去年日均水平下降了约三分之二。
国盛证券分析师表示:“如果银行的融资压力持续增加,融资成本进一步攀升,可能会限制它们的放贷能力,从而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我们怀疑资金紧张的局面能否长期维持。”
中国人民银行尚未回复置评请求。
对中国银行业而言,这场“现金荒”来得不是时候。此前,监管机构于去年底采取措施限制银行间存款利率,导致银行从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额在短短两个月内较11月份的水平下降了约四分之一。不断下滑的利润也给存款带来了压力。
衡量银行间短期资金成本的7天期回购利率一直远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自身的逆回购利率,这是市场的关键锚定。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上周,两者之间的利差每天都超过了0.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据中国官方媒体《中国证券报》报道,截至2月中旬,中国超过一半的债券投资基金今年以来都出现了亏损。流动性收紧对债券价格造成压力,投资者抛售债券以释放现金,这些因素给债券基金带来了沉重打击。此外,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引发的市场兴趣重燃,以及北京方面对民营部门的支持迹象,也加剧了债券基金的困境。
Topsperity Securities分析师表示:“固定收益基金产品的糟糕表现使其容易受到股票市场情绪改善时可能出现的资金外流的影响。这可能会加剧债券市场的抛售压力,并构成负反馈风险。”追踪中国政府债券表现的指数正面临自2023年9月以来的首次月度亏损。
中国银行业和债券基金所受到的连锁反应表明,中国捍卫人民币汇率的决心正日益成为投资者面临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9月份的刺激行动暗示着宽松货币政策新时代的到来,但此后,由于担心过度宽松会给人民币带来压力,央行一直按兵不动。
尽管如此,一些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央行很快将提供缓解措施。交易员们正密切关注3月份的中国“两会”,届时中国高层官员将宣布今年的政策重点。
澳新银行高级策略师表示:“中国目前容忍资金紧张,可能只是抓住了美国关税上调幅度小于预期所带来的暂时喘息之机。中国人民银行目前推迟宽松措施的举动,最终可能会转化为未来更有效的宽松政策。”
本周一,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7.2486左右。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走强,但仍远低于中国人民银行9月底刺激行动之前的约7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水平。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虽然主要在陈述事实,但着重强调了中国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而采取的措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银行面临的资金压力和债券基金的损失,暗示了中国经济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原文地址:USD/CNY: China’s Defense of Currency Takes Toll on Banks, Bond Funds
新闻日期: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