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中国”身份不再足够:亚洲制造业的挑战与转型

仅仅“不是中国”可能已经不够了。一些重要的亚洲经济体大肆宣传其制造业,因为它们与北京保持着友好关系,并与美国有着坚固的历史联系。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并不介意在言辞上对美国进行一些抨击,如果这方便国内政治的话,但他们声称并不热衷于在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做出选择。然而,这种机会主义的权宜之计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而贸易安排的更深层次转型所带来的后果也将是深远的。

无论是称之为友岸外包还是“中国+1”,这都不是要退出中国市场,而是一种对冲策略。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去年在一次会议上的演讲就颇具代表性:“我向大家推荐马来西亚,我们是最中立的……”他还表示。越南官员也值得一枚奖章,因为我听过太多次越南被称为贸易战的赢家了。所有这些光鲜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些棘手的问题:美国遏制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愿望,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一种更持久变革的一部分?

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至少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不要太在意对何时或是否会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实施关税的猜测:特朗普周三就其针对这两个邻国的计划发表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言论。考虑到特朗普曾宣称其第一个任期内重新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是“典范协议”,这些关税一开始就不会轻松。最近几天推出的一项旨在限制中国获取技术、能源和许多其他美国重要产业的措施,可能更能表明他目前的方向。特朗普还在呼吁墨西哥遏制来自中国的进口,因为这些进口已经大幅攀升。商品在哪里生产,将比商品在运往美国客户的过程中经过哪里更为重要。这代表着贸易中断的新程度,将突显区域联盟的吸引力。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塞思·卡彭特和拉吉夫·西巴尔在周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在下一阶段的近岸外包中,我们预计迁移生产能力的压力将会增加。仅仅让商品通过友好的合作伙伴进行贸易已经不够了。”

这种规模的转变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并依赖出口来维持可观的经济增长率,尤其是在国内消费者支出令人失望,以及房地产崩盘的后遗症需要数年才能解决的情况下。对于美国来说,即使能够做到,重新发展一个广泛的制造业基础也需要时间。因此,墨西哥和加拿大对美国的产业战略可能变得更加重要,而不是不重要。如果低成本、高效且易于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之间流动的供应链不再受欢迎,这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抑制通货紧缩。亚洲可能会进一步被拉入中国的轨道。

超区域主义可能是值得关注的潜在趋势。当经济史学家记录这段时期时,他们会指出2016年特朗普的首次当选吗?许多人认为,这是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所谓“华盛顿共识”的重大决裂,该共识提倡开放市场、放松管制和减少国家干预。这种观点忽略了沿途重要的象征性标志,例如1999年西雅图的骚乱,它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认为,区域主义的势头正在增强。他最近回忆起对其1997年著作的抵制。“当我向贸易经济学家分发手稿时……其中一位的反应是,你知道,所有这些都很好,但你不认为你是在给野蛮人提供弹药吗,”罗德里克在本月接受英国《金融时报》播客采访时表示。“为什么野蛮人只站在这个问题的一边,而另一方面那些不顾后果地推动过度全球化的人却在为所有人的利益而努力?”

这些宏大主题会有一些注意事项,有时例外情况反而能印证规则。例如,对全球化的反应主要局限于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美元仍然是主要的交换媒介,而美国国债是主要的金融资产。但对于工厂来说,一场变革正在进行中。关于这场变革将如何进行,以及如何防止远离北美洲的国家安全伙伴(如日本和韩国)被排除在外,存在着合理的争论。供应链从未静止不变——它们总是在不断发展。这个新的篇章将考验它们的持久性。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提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如房地产崩盘和消费者支出不振,以及美国试图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暗示了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原文地址:When Being the China Alternative Isn’t Enough
新闻日期:2025-02-27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