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目标受挫,气候目标面临风险**
近二十年来,中国一直通过监控能源消耗量来评估经济增长。但这一做法即将于今年结束,远未达到官方目标。
由于金属、石化产品、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制造业的扩张,以及空调和数据中心等其他新兴产业的增长,电力需求一直在快速增长,即使建筑业和其他传统产业放缓。
当前的五年计划要求到2025年底,单位GDP能耗降低13.5%。如果北京最终达到这一目标,那将是因为缩小了能源的定义范围,使得目标变得更容易实现。
中国未能实现目标的原因有很多,从推动出口以帮助经济从疫情中复苏,到强调重工业发展。这表明中国经济仍在努力实现再平衡,并向新的增长动力转型。
与碳强度相关的第二个目标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单位GDP排放量下降了3.4%,但由于前几年进展甚微,这意味着2025年需要实现历史性的下降,才能实现比2020年降低18%的目标。
这一失败的影响涉及多个政策领域,从能源安全到工业盈利能力。随着政府下周在北京召开年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领导人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他们是否愿意迫使中国回到更高效的增长轨道。
能源和排放强度目标是北京发出的最突出的信号之一,旨在加强其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即使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领导下,美国开始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仍然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些目标前进。
伦敦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的分析师Lauri Myllyvirta表示:“2025年的目标将非常难以实现。未来五年,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拿出更多的成果。”
中国于2006年开始评估能源强度,五年后又增加了排放强度。其目的是引导经济发展,在不破坏环境或耗尽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增加社会财富。到目前为止,这些目标都已实现。
降低强度可以通过更高效的生产方法,或者通过将经济转移到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领域来实现,如技术和服务业。
但近年来,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由于政治压力,科技行业的扩张不如预期,而自新冠疫情封锁以来,消费支出一直低迷。这使得经济增长依赖于石化和制造业等工业部门。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主任Li Shuo表示:“自本十年初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政治上,提供硬材料和工业产品的部门获得了优先发展权。所有这些部门都带来了GDP增长,但它们也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碳。”
但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盈利能力为代价的。从房地产到钢铁等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也导致价格下跌,这降低了商品的价值,即使生产这些商品需要消耗同样多的能源。
结果是,根据亚洲协会的预测,假设GDP增长5%,要实现五年目标,总体排放量需要在2025年下降约6%。这将是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工业崛起以来最大的降幅,而中国对燃煤电厂、钢铁厂和水泥厂的依赖,使得这一目标更具挑战性。
能源强度目标更加令人困惑。在2022年末,中国改变了其计算方法,不再考虑可再生能源或用作工业原料的能源,如转化为化学品的煤炭。这减少了计算的能源量,使得目标更容易实现。Li Shuo表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创造力的例子。如果你很难实现一个目标,那就改变这个目标的定义。”
例如,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7%,快于GDP 5.2%的增速。但根据新公式,单位GDP能耗实际上下降了0.5%。2024年的数据显示了类似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能源消费增长4.3%,而GDP增长5%。但按照新的计算方法,单位GDP能耗大幅下降了3.8%。
无论如何,从明年开始,能源强度将不再是主要目标。相反,在2026年开始的第十五个五年计划中,主要目标将是降低排放强度,次要目标是总体排放量。从2031年开始,总体排放量将成为主要目标,而排放强度将成为次要目标。
当前时期的倒退意味着中国领导人需要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设定更积极的目标,以履行其承诺。以联合国设定的到2030年将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降低65%的目标为例。CREA的Lauri Myllyvirta表示,按照目前的速度,这将需要在2026年至2030年期间至少减少22%的排放强度。
有迹象表明,政府希望改变方向,从官方对控制产能过剩的评论到重新拥抱科技巨头。但由于经济如此脆弱,尚不清楚政府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Myllyvirta表示:“政府仍然面临着实现这些目标的压力。问题是,他们是否愿意为此做出承诺?”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虽然陈述了中国在能源和气候目标方面面临的挑战,但同时也提到了中国政府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复杂情况。作者在报道中穿插了一些批评,例如对中国改变能源计算方式的质疑,以及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担忧,暗示中国在环保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给予一定的负面情绪分数。
原文地址:China Slippage on Energy Targets Puts Climate Goals at Risk
新闻日期: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