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琨荣获2025年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在普利兹克奖46年的历史中,获奖者通常是那些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者,他们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影响着世界。但今年的普利兹克奖授予了刘家琨,一位刻意避免形成固定风格的建筑师,这标志着建筑行业优先考量的转变。

刘家琨于周二被宣布为202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他过去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家乡成都(以及附近的重庆)设计低调的学术建筑、博物馆和公共空间。他的作品扎根于本土,采用他自认为的“低技术”手法,这使得他的作品缺乏一种鲜明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建筑界追求过度设计的时代,刘家琨选择让场地本身——以及周围的历史、自然和工艺传统——来塑造他的设计,而不是反过来。无论是利用地震废墟,还是创造让原生野生植物生长的空间,方法论比形式更重要。

普利兹克奖评审团在颁奖词中赞扬了刘家琨的这种做法,称他拥有“策略而非风格”。在宣布获奖前,这位68岁的建筑师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他试图像水一样。“我尽力渗透和理解这个地方……然后,当时机成熟时,它会凝固,建筑的理念就会显现出来,”他在从成都打来的视频电话中说道,并补充说:“固定的风格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别人很快记住你,但也会束缚你,让你失去一定的自由。”

刘家琨的家琨建筑事务所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30多个项目,全部位于中国。他经常从中国历史中汲取灵感。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平屋顶檐口借鉴了传统亭台楼阁;他为瑞士制药公司诺华设计的上海园区,其环绕式阳台则让人联想到层叠的宝塔。但刘家琨表示,他对历史的致敬绝非仅仅为了历史本身。“我关注的是传统所关注的主题,而不是传统所呈现的形式,”他解释说。

换句话说,传统建筑的元素必须经过重新诠释,以适应功能性的现代用途,而不是作为对逝去时代的致敬。事实上,中国城市里充斥着相反的例子,即在原本平庸的建筑上添加弯曲的屋顶,以追求一种模糊的“中国特色”。刘家琨解释说:“传统形式……是当时的文化、技术和人们生存哲学的结晶。如果我们只关注表面的结果,我们就会停留在那个时代。但如果我们关注传统一直关注的主题,并使用当前的技术和方法,那么传统就能延续下去。”

**中国的新开端**

刘家琨于1956年出生,那一年是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遭受最严重饥荒的前三年。他的童年生活围绕着他母亲工作的成都医院展开。他从小就表现出对艺术和文学的兴趣,但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的青少年时期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他被作为毛泽东“知识青年”计划的一部分送往农村。

然而,刘家琨的职业生涯恰好与后毛泽东时代相吻合——一个建筑摆脱了国家控制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时代。1978年,即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去世两年后,他进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习。毕业时,正值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计划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开放。这一时期给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该领域的重要外国文献和期刊进入中国,并为学生和学者所广泛获取。政府控制的设计院,比如刘家琨早期工作过的设计院,终于被允许收取费用,此前它们只为国家服务。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的中国,刘家琨仍然觉得建筑“滞后了”。“当我毕业时,似乎建筑师无事可做,”他说。“经济没有发展,思想也没有活跃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也在从事写作的刘家琨,甚至考虑彻底放弃这个行业。但在看到一位前同学、建筑师唐华的展览后,他改变了主意。他说,展览激励他摆脱建筑行业过去受国家控制的阴影。1999年,他创立了家琨建筑事务所,这是中国最早的私人事务所之一。

该事务所的早期项目为理解刘家琨的理念奠定了基础。他的麓野苑石雕艺术博物馆于2002年在成都开幕,静静地坐落在竹林中,其粗糙的混凝土和灰色页岩与馆内收藏的石雕文物和谐共存。他为四川美术学院在重庆完成的雕塑系大楼,其红褐色的凹槽和悬垂部分本身就是雕塑作品。在同样位于成都的钟表博物馆,富有肌理的红砖砌体更多地暗示了该地区简朴的过去,而不是光鲜的未来。

随着中国建筑在2010年代变得越来越大胆和浮夸(这一趋势最终导致中国国务院呼吁停止“大、洋、怪”建筑),刘家琨的作品仍然保持着低调和朴实——即使他的委托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刘家琨自己也承认,他的事务所规模太小,无法承担那些重塑中国天际线的摩天大楼或混合用途的超大型项目。但当他的作品涵盖了企业房地产和城市更新时,他的动机仍然在于其他方面。“我对建造更高更大的建筑的趋势不是很感兴趣,”他说。“我不一定有意识地抵制它。我只是不是很感兴趣。”

**日常建筑**

相反,刘家琨试图纠正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一些弊病。“中国的城市发展非常快,所以它们面临着两个主要挑战,”他解释说。“一个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另一个是与自然的关系。我认为我的作品主要关注这两个方面。”

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共生关系体现在刘家琨雄心勃勃的西村项目中,这是一个位于成都市中心的街区,被改造成一个社区尺度的庭院。倾斜的通道将自行车和行人引向一个五层楼的建筑,该建筑环绕着足球场和茂盛的绿地,这是一个垂直重塑的公园。这一巨大的公共姿态伴随着许多微小的姿态。在铺路方面,刘家琨使用了带有孔洞并填充土壤的砖块,让草从中间长出来。几英里外,水井坊博物馆的建造也使用了同样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筑材料:“再生砖”。这些砖块由刘家琨的事务所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的废墟制成(通过将废墟与麦秸和水泥混合),已被用于他的多个项目。这种创新充分体现了刘家琨因实践一种以当地环境为主的日常建筑而备受赞誉的原因。

但这是否意味着这位建筑师的视野将永远局限于他最为了解的中国?尽管刘家琨于2018年在北京为伦敦蛇形画廊设计了第一个海外展馆,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等机构讲学,但他从未在国外完成过任何项目。当被问及他是否会乐于接受一个有声望的国际委托项目时,刘家琨表示,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准备,他的方法确实可以适应国外环境。“从方法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在国外做项目实际上没有任何问题,”他说,并补充说:“只要我完全熟悉这个地方,我认为(我的)这套方法是完全适用的。”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85
原因:

文章主要赞扬了中国建筑师刘家琨及其设计理念,肯定了他在建筑领域的成就和对中国建筑的贡献,整体基调非常积极。

原文地址:Pritzker Prize 2025: China’s Liu Jiakun awarded ‘Nobel of architecture’
新闻日期:2025-03-04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