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供应过剩困境,通缩风险加剧**

除非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化解经济中的过剩产能,否则在季节性因素消退后,国内日益严峻的通缩压力恐将持续存在,对物价构成下行压力。今年1月至2月,中国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转负,为2021年以来首次。

尽管早于往年的农历新年假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月的物价上涨,但实际的下行幅度远超预期,表明即使经过季节性调整,通胀依然疲软。花旗集团和野村控股等国际银行担忧,如果国内需求无法消化旺盛的生产,消费物价可能在今年余下时间内徘徊在通缩边缘。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对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持谨慎态度,因此中国摆脱通缩困境的关键可能在于决策者能否有效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欧亚集团中国区主管王女士表示,最新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有力地表明,通缩环境是一种常态,而非暂时现象。她认为,产能过剩加上相对保守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会延长通缩压力,而不是缓解它。

花旗集团和野村控股预计,3月份的消费者通胀可能会反弹,但仅接近于零。彭博社对分析师的调查显示,全年通胀的普遍预期为上涨0.7%。过去两年,经济学家对中国通胀的预测始终高于实际读数。通缩压力在2月份呈现蔓延迹象,服务价格下跌,耐用消费品成本下降。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等波动项目的中国核心CPI,也出现了202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花旗集团的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消费者信心的持续恢复可能需要数月时间,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市场是否触底,因此中国潜在的供给侧改革将是缓解工厂通缩的关键。上周,多位重要官员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表示,计划推动“低效产能”退出市场。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中,也比以往更加务实地评估了通缩压力。财政部预计2025年的名义经济增速与北京经通胀调整后的目标持平,这意味着整体物价涨幅预计约为零。

中国经济已连续两年出现整体物价下跌。这种通缩趋势可能延续至2025年,成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物价下跌对企业利润、工人工资和财政收入造成压力。长期来看,根深蒂固的通缩可能导致投资和消费减少。财政部在预算报告中表示,“国内需求不足和物价水平将继续对政府收入构成压力”,并补充说,低于预期的生产者价格导致去年的增值税收入下降。

其他官员也表达了对通缩风险的更大关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小组成员陈先生上周表示,中国“持续的低物价是不利的”。他认为,通缩可能导致更高的实际利率和更重的债务负担,从而减少就业,并可能使企业不愿投资。尽管中国高层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广泛的认识,但经济学家认为,面对来自美国关税的威胁,决策者尚未将解决通缩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国泰君安证券的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防止国内外冲击是货币政策更重要的考虑因素。”他们认为,货币政策已“暂时对通胀数据不敏感”。欧亚集团的王女士表示,中国目前的重点是“抵御来自美国的威胁”。她说:“因此,加大对技术和重工业的投资比解决国内通缩压力更为关键。”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和产能过剩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企业利润下降、投资减少等。虽然也提到了政府的应对措施和官员的关注,但整体基调偏向负面,突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原文地址:China’s Struggles With Supply Glut Threaten to Extend Deflation
新闻日期:2025-03-10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