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雕塑家费明去世,享年82岁,他创作了诸多充满魔力的自然世界雕塑。
凡是进入纽约市德兰西街地铁站的人,都会注意到镶嵌在车站白色瓷砖墙上的引人注目的鱼头马赛克画像。这些鱼头以金色镶边,呈现出粉色、紫色和蓝色的色调,赋予了它们虹彩般的主题,如同古代硬币上的国王或王后般庄严,却又带着一丝异想天开。
继续下楼乘坐F线列车的通勤者会发现,一面墙上覆盖着三条巨大的西鲱鱼马赛克,而轨道对面的墙上则是一片优雅而广阔的樱桃园。
这些马赛克于2004年完成,可能是雕塑家费明最引人注目的公共艺术作品。费明于2月23日在曼哈顿的家中去世,享年82岁。
他的儿子帕克·费伊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死因是心脏骤停。
费明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当地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他的第一个装置艺术于1995年在皇后区埃尔姆赫斯特的第7公立小学完成,其中包括一个巨大的青铜大门,形状像一片榆树叶。为了向曾经乘船从斯塔滕岛前往曼哈顿的美国原住民致敬,他为曼哈顿市中心的怀特霍尔渡轮码头设计了独木舟形状的花岗岩长凳。
德兰西街的西鲱鱼是对当地一种数量正在减少的鱼类的致敬,也是对即将从水下经过前往布鲁克林的地铁乘客的致敬。费明通常不从事马赛克创作——这些马赛克是他的第一个作品,由一个专家团队组装完成。
从其他方面来看,这些西鲱鱼代表了他作品的典型特征:一种容易被忽视的自然世界的特征,他通过将其放大到人类的尺度,使其既神奇又引人注目。
50多年来,费明在曼哈顿唐人街、布鲁克林区Dumbo、新泽西州泽西市以及他的家中(位于曼哈顿联合广场附近Strand书店的上方,直到2013年他搬到百老汇大街更远的地方),在一系列工作室中,以其标志性的纸浆彩绘技术和钢结构,创作了巨大的、令人不安的逼真水果、蔬菜、贝壳、叉骨和半虚构的“混合”物体。
在他的作品中,西方技术和影响与中国象征主义以及城市居民对自然世界的略带浪漫的看法相融合。许多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多年来获赠或收集的大量种子、坚果和其他自然物品。
迈克尔·布伦森在1991年为《纽约时报》撰文时,将费明的纸浆叉骨、核桃和海螺描述为“克拉斯·奥尔登堡的巨型水果、托尼·克拉格的巨型贝壳和罗伯特·特里恩的有机人物抽象作品的远亲”。
但它们不仅仅是这些。在1998年的一次展览手册中,诗人和评论家约翰·姚提出,这种跨文化的成分组合具有革命性意义。
约翰·姚写道:“费明并没有像弗拉文、沃霍尔等人那样打破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壁垒,而是通过他创作的大型水果、豆荚和蔬菜雕塑,提醒我们,最终我们所有人居住的是自然,而不是文化。”
费明于1943年2月2日出生于上海,父母分别是丁季莹和费雷克斯,他们都是艺术家。1952年移居香港后,他的父亲担任布景设计师,母亲教绘画。她还教儿子制作纸灯笼和风筝。
除了管理他工作室的儿子外,费明还留下了他的妹妹,玩具设计师费文,以及他的伴侣,艺术家边红。他与李佩仪的婚姻以离婚告终。
费明在接受威廉帕特森大学杂志WP采访时回忆说,他小时候因阑尾炎卧床一年,在康复期间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我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图画书,”他说。“在那段时间里,我阅读了从绘画大师书籍到漫画书的所有内容。那是我的精神疗愈。”
18岁时,费明获得了俄亥俄州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全额奖学金,他是最早的亚洲学生之一。在父亲的敦促下,他选择了设计,认为这比美术更实用,后来他将自己在公共项目上的成功归功于这种训练。
但在他完成学业之前,他爱上了雕塑,并转到堪萨斯城艺术学院,在那里他创作了大型的几何钢结构作品,并于1967年获得了美术学士学位。随后,他在1970年获得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美术硕士学位。
1972年,费明搬到纽约,最初住在唐人街市场附近运河街的一个阁楼里,那里摆满了有趣的农产品。正是在那时,他从几何钢结构转向了具象的纸浆,部分原因是出于实际原因。
他后来回忆说:“在我早期的纽约生活中,我住在阁楼里工作,雕塑材料的资源非常有限,一堆周日的《纽约时报》启发我尝试制作纸浆雕塑。”
他做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巨大的梨,这是中国传统的繁荣象征。多年来,他还使用喷雾泡沫、蜡和陶瓷进行创作,并进行绘画。后来,他从制作单个物体转向创造整个花园或丛林般的环境。
在纽约寻找社区是一个挑战,亚洲艺术家的机会很少。最终,费明与其他艺术家成为了朋友——其中包括谢德庆、查卡娅·布克和大卫·刁——并开始举办热闹的晚宴。1982年,他和其他六位华裔艺术家组成了环氧树脂艺术小组,该小组创作了基于多部分研究的政治作品,包括《三十六计》(1987年)和《香港的非殖民化》(1992年),使用了新闻剪报和复印机。
除了在威廉帕特森大学任教外,费明还是马里兰艺术学院莱因哈特雕塑学院的客座教授。他还抽出一个学期的硕士课程时间,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他的作品被布鲁克林博物馆和威斯康星州的约翰·迈克尔·科勒艺术中心等机构收藏,并在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以及美国各地展出。在纽约,他由Alisan Fine Arts代理。
费明在2012年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将他不同寻常的艺术道路描述为对环境的回应,以及治愈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我是一个城市人,一个城市男孩,”他说。“在中西部地区,大自然非常丰富。在纽约,我感受到了与自然的隔离和隔阂。当时我正在寻找新的工作去做。”
他补充说:“我发现大自然是一个有趣的去处。它变成了一种召唤。”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提到了费明出生于上海,父母是中国艺术家,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中国象征主义,并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展出。虽然不是着重描写中国,但体现了中国元素和联系。
原文地址:Ming Fay, Who Made Magical Sculpt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Dies at 82
新闻日期: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