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政策加剧盟友与美国裂痕**
特朗普总统宣布对美国贸易伙伴实施全面关税,此举不仅加剧了美国与其最亲密盟友之间的裂痕,也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秩序。
特朗普于周三公布的这项被他称为“互惠”的计划,将对数十个国家征收新一轮关税。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主要经济体包括欧盟(将面临20%的关税)和中国(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34%的关税)。
康奈尔大学戴森商学院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表示:“关税的范围和规模都相当大,证实了自由贸易倡导者最担心的事。特朗普正在开启一个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新保护主义时代。”
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二,墨西哥和加拿大将不会受到任何新的关税影响,但总统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汽车零部件、钢铁、铝以及任何未根据《美墨加贸易协定》进行贸易的商品征收的关税除外。
新的关税包括对除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外的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本关税,以及基于其他国家对美国出口产品征收的关税和美国政府认为不公平的其他贸易壁垒而征收的额外关税。
亚洲国家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日本和印度将面临超过20%的关税,而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将面临更高的关税。
数据分析公司Exiger计算得出,中国出口产品可能承受最沉重的负担,将面临1490亿美元的额外关税,而越南商品将面临630亿美元,台湾产品370亿美元,日本商品360亿美元的关税。该公司称,这一声明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转变,将重塑采购、定价和地缘政治战略”。
这一多线出击的策略让全球合作伙伴感到震惊。
欧洲盟友已宣布计划对早前一轮的钢铁和铝关税进行报复,并明确表示,他们可以通过为大型科技公司等服务设置壁垒来应对日益增长的贸易冲突。其他国家则采取了更为观望的态度。
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表示,美国对该国征收10%的关税“没有任何逻辑依据”。但他表示,澳大利亚不会急于报复,称该国不会“加入一场导致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放缓的逐底竞争”。
在墨西哥和加拿大,人们对避免新一轮关税感到一丝缓和。“这对国家来说是个好消息,”墨西哥顶级贸易经济学家路易斯·德拉卡勒表示,“这使我们能够保障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但分析人士警告不要过于乐观,因为这两个国家都已经面临最近征收的一系列关税。特朗普表示,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关税是为了遏制芬太尼流入美国。
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表示:“他保留了我们关系中的一些重要因素,但芬太尼关税仍然存在。”卡尼在前往内阁会议的路上简短地发表了讲话,并补充说:“我们将采取反制措施来对抗这些关税。”
共同点是,美国的许多朋友越来越发现自己正在对华盛顿采取防御姿态,这种姿态可能会改变未来数年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
许多人质疑最终目标可能是什么。
特朗普有时辩称,他希望迫使包括汽车制造商和制药商在内的公司在美国生产。他还表示,重点仅仅是纠正不公平现象。他还表示,关税将有助于支付减税。
对于美国的全球合作伙伴来说,目的至关重要。如果目的是使贸易体系更加公平,那将表明愿意进行谈判。例如,欧洲可以调整对汽车的任何关税,以试图促使特朗普政府采取不那么激进的立场。
如果目的是为美国国库筹集资金,那么对于贸易伙伴来说,这是一个更加困难的起点。在这种情况下,达成一项减少计划关税的协议将意味着减少任何潜在的收入。
鉴于不确定性,美国的合作伙伴一直在努力尽可能多地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同时推出有节制的应对措施。
例如,欧洲采取了比许多国家更为激进的姿态——宣布计划对威士忌、摩托车、农产品和各种其他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以回应钢铁和铝关税。但它已将这些措施推迟到4月中旬,政策制定者尚未宣布他们将如何应对最新一轮关税。
相反,官员们明确表示,他们愿意做出强有力的回应——包括可能使用最近创建的一种工具,这将使他们能够相对快速地对美国科技公司处以关税或市场准入限制等处罚。
目标是获得影响力。欧盟国家正试图利用这个27国集团消费市场的力量来迫使华盛顿进行谈判。
但由于其他地缘政治议题已经与贸易冲突紧密相连,因此反击计划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欧洲来说,军事目标和技术监管已经陷入了争端。美国希望欧盟承担更多的国防负担,同时减少对大型科技公司的限制,包括旨在确保它们执行内容标准的法规。
问题是回应会来得有多快。例如,欧洲领导人已经明确表示,他们首先想消化最新一轮关税的细节。
政治研究公司欧亚集团欧洲区董事总经理穆杰塔巴·拉赫曼表示:“他们不想升级——愿望是达成协议。”但他补充说,局势存在升级的风险,欧洲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针对美国服务业采取行动。
他指出:“你必须展示经济实力,才能让本届政府信服。”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10
原因:
文章提到中国将面临高额关税,这可能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文章的重点并非负面评价中国,而是描述美国贸易政策的整体影响。
原文地址:With Trump’s Tariffs, the Chasm Between Allies and the U.S. Widens
新闻日期: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