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重返香港股票交易榜首,市场繁荣**
在经历了三年低迷之后,受益于香港一系列数十亿美元的交易,高盛自2013年以来首次在香港股票销售中荣登榜首。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高盛在首次和二次发行中获得了56亿美元的承销额,领先于排名第二的竞争对手20亿美元。而在2022年,这家华尔街巨头在这份备受关注的排行榜中仅排名第13位。
大量中国交易的涌现,使得包括摩根士丹利和瑞银在内的全球银行得以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排名中击败本地竞争对手。由于地缘政治和贸易紧张局势持续,中国企业纷纷涌向香港这个半自治城市,寻求国际资本以扩张业务,并避免在纽约上市。这种动荡加剧了对美国经济政策走向的困惑,促使投资者远离美元和美国市场。
高盛亚太地区(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主管表示:“资本需要重新平衡,并且有强劲的资金流入该地区。人们正在意识到这一点,并认识到离岸中国将有很多机会。”
香港股票发行在今年上半年达到330亿美元,超过了过去三年中每年的总发行量。但这仍远低于2021年创纪录的1130亿美元。在2020年和2021年大量交易的推动下,高盛的排名仅次于摩根士丹利,并在2013年首次登上榜首。
2022年至2024年创纪录的低交易量引发了全球银行的裁员,但由于高盛专注于大型、引人注目的交易,因此受到的打击更大。今年以来,高盛在小米集团、比亚迪和佛山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型交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公司错过了宁德时代52亿美元发行的保荐人角色,这是今年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交易。即便如此,作为联席全球协调人,高盛向投资者(包括卡塔尔投资局和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配售了宁德时代26亿美元基石投资者份额中的11.5亿美元。根据Dealogic的数据,这几乎与包括中金公司和瑞银在内的该交易的四家主承销商的总配售额相当。文件显示,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各自配售了至少3.8亿美元,而中金公司售出了4.2亿美元。尽管如此,基石配售不一定能转化为丰厚的费用,因为一些战略客户通常直接与发行人谈判,可能不愿意支付全额费用。中金公司和瑞银也是宁德时代的牵头保荐人。
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拒绝置评,而中金公司未立即置评。高盛是第一家在12月呼吁中国市场反弹的全球参与者,并且几个月前就开始内部推动将中国上市候选公司带到香港,向客户保证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需求将会回归。王说:“我们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投资者,这就是我们完成交易的原因。”
仅从首次公开募股来看,中国竞争对手在去年占据前四名之后,排名有所下滑。虽然中金公司仍然排名第一,但紧随其后的是摩根士丹利、瑞银和高盛。华泰证券位列前五。曾经渴望展示其全球实力的中国券商,包括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正在失去阵地。由于他们旨在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同富裕”的号召保持一致,因此他们面临着国内越来越多的问题,以及对薪酬、风险承担和高级员工聘用等各个方面日益严格的审查。知情人士说,奖金一直很低,许多银行家多年没有拿到奖金。
在2024年上半年,首次公开募股活动仅为17亿美元时,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招商银行排名第二。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显示,今年它们分别跌至第17位和第15位。中国首次公开募股候选公司正在转向拥有更深层次网络以及获得稳定、高质量投资者的国际承销商,这在当前的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至关重要。国内券商仍然无法达到这种规模或范围。
香港已为今年更多的业务做好了准备,预计将成为全球首次公开募股的首选地。预计将有90至100家公司筹集2000亿港元(255亿美元)至2200亿港元,普华永道(PwC)表示。
普华永道香港资本市场主管黄炜邦表示:“下半年传统上是香港首次公开募股的旺季。由于已经提交了200多份上市申请,我们预计在几笔大型交易的支持下,强劲的势头将继续保持。”
即便如此,鉴于香港的大部分业务包括所谓的A+H股上市,即中国大陆到香港的上市,其支付的费用低于传统的首次公开募股,因此银行在香港的收入并不像其他地方那么高。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0
原因:
文章主要报道了高盛在香港股票交易中取得的成功,以及香港市场的前景,对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持乐观态度,整体偏正面。
原文地址:Goldman Sachs Rises to Top in Hong Kong Equity Deals as Market Booms
新闻日期: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