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势头为习近平提供应对通缩的契机**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工厂的强劲生产活动为正与需求疲软作斗争的经济注入了活力。这也为决策者提供了应对通货紧缩的空间——如果他们选择不仅仅满足于实现增长目标的话。中国经济在4月至6月期间超出预期地增长了5.2%,使得今年实现5%的官方增长目标触手可及。然而,强劲的出口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低迷,同时也掩盖了价格持续下跌的趋势,后者可能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拖入长期的经济放缓。

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GDP仅增长3.9%,是1993年有季度数据以来,除疫情期间外的最低水平。GDP平减指数(一种衡量整体经济价格的指标)延续了有记录以来最长的下降趋势。这种持续的通货紧缩助长了一种危险的循环:由于消费者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下降而推迟购买,企业利润和工资将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抑制消费意愿。

澳洲国民银行(ANZ)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表示:“我担心决策者会因为良好的GDP数据而自满,他们不应忽视通货紧缩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

进一步刺激措施的延迟可能会加剧消费者信心的低迷,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恶化仍然对消费者信心构成压力。持续依赖出口(出口额占上半年经济增长的近三分之一)也使中国经济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虽然与美国贸易谈判的结果仍不明朗,但由于提前出货效应的消退,预计未来几个月出口增速将放缓,经济学家预计全年增速将大幅下降至2%。海外出货量的下降不仅会损害经济增长,还会加剧国内的供应过剩,并给价格带来更大的压力。

鉴于上半年经济增长达到5.3%,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多家银行已经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测。经济前景的改善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在实际增长开始放缓之前解决棘手的通货紧缩问题。习近平在本月早些时候表达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意愿,当时他和其他高层官员对行业内一直压低价格和利润的恶性竞争,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评估。

控制过剩产能也可能缓解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紧张关系,后者越来越多地抱怨中国产品淹没了当地市场。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和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表示:“遏制过度竞争可能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在经济相对稳定时推进。”

但这种转变并非易事。由于中国消费者仍然不愿消费,解决通货紧缩意味着削减供应和生产能力——实际上是允许效率较低或无利可图的公司倒闭。为了遏制价格战,当局可能会阻止地方政府支持陷入长期亏损的公司,鼓励兼并,并收紧竞争规则。一个关键的挑战在于遭受价格战困扰的行业的性质。法国巴黎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表示,许多是新兴行业,近年来才建立了大量的生产能力。这使得识别需要关闭的过时产能变得困难,这与2015年针对传统重工业的供给侧改革不同。

他表示:“除非我们看到各行业的生产或产能削减取得重大进展,否则今年下半年低价问题必将持续存在。”

除了工业产能外,经济学家认为当局将在未来几个月内重点支持陷入困境的房地产行业。6月份,房价以更快的速度下跌,长达数年的下滑侵蚀了房主的财富,并使他们更不愿意消费。习近平本周呼吁加快房地产开发的“新模式”,提倡采取更加审慎的城市规划和升级方法,这表明相关政策正在制定中。虽然这没有达到一些投资者对更激进措施的预期,但中国高层领导人制定总体政策方向,并责成下级官员制定具体措施,这并不罕见。

高盛的经济学家预计将出台适度的宽松措施,包括进一步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并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和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尽管有迹象表明将在供给侧采取政策行动,但一些经济学家担心,缺乏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最终将阻碍中国缓解通货紧缩的努力。中国人民银行似乎乐于维持目前的政策立场,近期不会采取进一步的宽松措施。央行副行长在本周一的简报中表示,央行将密切关注已实施措施的影响,同时重申其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承诺。经济学家普遍预计,货币当局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届时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再次降息10至20个基点。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政府补贴(推动了消费和投资增长)的影响可能会减弱。

一旦经济失去动力,当局也可能适度加大财政刺激力度。据彭博新闻5月份报道,政策制定者计划通过政策性银行融资设立5000亿元人民币(7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以及一项全国性的儿童补贴。麦格理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表示,鉴于强劲的出口和制造业表现,政策制定者没有太多动力来提振国内需求。他补充说,即使中国实现了5%的增长目标,最好还是采取更多措施来提振需求,这将使经济更加平衡。“中国政府只会采取足够的措施来实现5%的增长目标。”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
原因:

文章肯定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认为中国有能力实现增长目标,并且强调了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来应对通货紧缩风险。

原文地址:China’s Growth Momentum Offers Xi Rare Window to Fight Deflation
新闻日期:2025-07-15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