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压制致命袭击报道,网络出现不满声音**

据中国媒体报道,上个月底,在北京郊区一所小学附近发生了一起汽车撞击儿童的事件。警方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声明,称一名35岁的男性司机因“操作不当”撞倒行人,但声明中并未提及学校或受害者包括儿童。事后,现场照片——显示有六人躺在街上——在中国受到严格控制的网络上被迅速删除。

一位微博用户发帖称:“我们需要真相。”

自2012年习近平上台以来,执政的共产党扩大了信息管控,认为这是防止社会动荡的一种方式。从有关经济的负面新闻到LGBTQ+身份,越来越多的议题受到某种形式的审查。近半年来,大规模袭击事件——即个人使用车辆或刀具造成多人伤亡——似乎也被列入审查之列。

近几个月来,至少发生了两起司机撞击行人的事件,中国的一些民众正在奋起反抗,在网上表达不满。

专家表示,政府可能试图以此来防止模仿犯罪。另一种动机可能是地方政府想要掩盖其失职行为。

去年秋天曾发生一系列袭击事件,但鉴于信息的匮乏,很难评估此类事件是否正在增加。

过去,袭击事件并非禁忌话题。当局过去会发布基本细节,通常将袭击者描述为对社会不满,通常是出于经济损失。

但在去年11月珠海发生了一起特别惨烈的案件后,这种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该事件导致35人死亡。当局称,肇事司机对离婚协议感到不满。此后,高层——习近平——下令采取措施,防止类似袭击事件。

八天后,在湖南省,一辆SUV撞上了抵达一所小学的学生。受伤人数——30名儿童和成人——直到近一个月后司机被判刑时才公开。

此后,信息管控进一步收紧。今年4月,网上流传着一辆汽车在金华市一所小学外撞人的消息。至少有三家省级官方媒体发布了相关报道,但很快就被删除。迄今为止,当局尚未发布任何信息。

12天后,在东部的滕州市,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偏离街道,撞向公交车站的人群。

当局对此保持沉默。5月4日车祸的视频从社交媒体上被删除。第二天,网上开始出现对这种沉默的批评。人们表示,警方应公布基本信息,如司机身份和伤亡人数。少数人为警方辩护,称事件发生在节假日。

前官方报纸《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警告说:“如果开了几个这样的先例,未来更多的地方政府效仿这种做法,信息披露的规则可能无法维持,可能会受到损害。”

斯坦福大学教授潘婕妮弗(Jennifer Pan)研究政治审查和信息操纵在数字时代的运作方式。她说,地方政府希望掩盖反映其自身或其政策负面的新闻,而中央政府有时会有其他优先事项。

她在电子邮件回复中说:“当问题引起关注,尽管地方政府努力进行审查时,中央政府有动力通过回应和承认事件及潜在问题来维护整个系统的合法性。”

车祸发生48小时后,细节曝光:六人死亡,且并非故意袭击,司机为醉酒驾驶,官方媒体报道称。

从那以后,至少在北京的两个案例中,地方当局似乎正在采取一种新方法:迅速发布报告,但细节简略。

在醉酒驾驶案发生11天后,5月15日,在北京一所小学外,一辆汽车撞倒行人。北京交警在几个小时内发布了一份报告,但省略了地点靠近学校的信息。报告只说,一辆汽车在建安西路剐蹭行人,造成四人受伤,司机已被拘留。

当晚,当局似乎实施了信息封锁。警察驻扎在这段路上,一位看起来像是社区治安志愿者的居民告诫附近住宅区的人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六周后的6月26日,网上出现了帖子,称在密云(位于北京中心西北约60公里处)有一辆汽车撞倒了儿童。一家颇具声誉的媒体《财经》采访了该地区的店主,他们表示有儿童被撞,一家医院也证实正在治疗一些儿童受害者。这是否是故意行为仍不清楚。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6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对涉及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公众不满,暗示政府存在隐瞒真相和压制言论的行为。虽然提到了政府可能存在防止模仿犯罪的动机,但整体基调偏向负面,着重强调了信息不透明带来的问题。

原文地址:China is suppressing coverage of deadly attacks. Some people are complaining online
新闻日期:2025-07-27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