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登革热疫情告急:巨型食蚊蚊出击**
广东省正面临基孔肯雅热疫情的严峻挑战。为遏制疫情蔓延,科研人员别出心裁地启用了“巨型食蚊蚊”这一生物防治手段。这些体长近2厘米的“大块头”蚊子,其幼虫以吞噬传播疾病的小型蚊虫为生,被寄予厚望,有望成为阻击疫情的“奇兵”。
疫情来势汹汹,仅佛山市三周内就报告了超过2500例感染病例。当地政府迅速启动了包括大规模核酸检测、感染者隔离、社区全面消毒等在内的疫情防控措施,这些措施与此前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如出一辙。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启用巨型蚊子这一非常规手段,这也反映出相关部门控制疫情的迫切心情。
据悉,此次投放的“巨型食蚊蚊”学名 Toxorhynchites splendens,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广东进行投放。与普通蚊子不同,它们不叮咬人类,而是以伊蚊为食,而伊蚊是传播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和黄热病的主要媒介。
除了巨型蚊子,佛山市还启用了另一种生物防治手段:投放本地鱼类,这些鱼类以蚊子的卵和幼虫为食。目前,已有超过5000条鱼被投放到城市池塘和河流中。
为应对疫情,佛山市指定了多家医院作为基孔肯雅热定点治疗医院,提供超过3600张配备蚊帐的床位,并计划进一步扩充收治能力。广州市也迅速行动,公布了全市120个社区的风险地图,并启动了为期一周的蚊虫消杀行动,每天进行两次喷洒。
据中山大学相关研究机构的张东静副教授介绍,一只巨型食蚊蚊的幼虫一生可以吃掉多达100只伊蚊幼虫。该研究机构还每周繁殖并释放数百万只不育雄蚊,以抑制野生蚊子种群。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可引起严重的关节疼痛、头痛和呕吐。该病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在中国,基孔肯雅热的历史并不长:2008年报告了首例境外输入病例,2010年首次出现本地爆发,感染了253人。此后,仅有零星病例报告,直至此次疫情爆发。
另据彭博新闻社报道,随着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相关机构正计划对中国发布相关旅行警告。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报道中提及了中国基孔肯雅热疫情爆发,感染人数上升,以及政府采取的包括隔离、消毒等措施,反映出疫情的严重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略带负面情绪。
原文地址:Giant Cannibal Mosquitoes Deployed to Battle China’s Chikungunya Surge
新闻日期: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