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育政策:从重罚到补贴,难挽人口颓势

李 Zane 九岁那年,妹妹的降生让这个中国东部小城市的家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当时,在中国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下,李 Zane 的父母因生育二胎被罚款 10 万元人民币(约合 13900 美元),这几乎是他们在当地市场卖鱼年收入的三倍。“我们当时勉强糊口,”李回忆道。还是三年级的他被迫一夜长大,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并在学校假期帮母亲摆摊。

如今 25 岁的李 Zane 表示,他没有生育孩子的计划。这种态度在他的同龄人中越来越普遍,也让试图扭转人口危机的中国政府感到担忧。几十年来,政府通过巨额罚款、强制堕胎和绝育等手段,迫使夫妇少生孩子,而现在却恳求像李 Zane 这样的年轻人多生孩子。上周,中国宣布将向每位 3 岁以下儿童的父母每年提供 3600 元人民币(500 美元)的补贴,该政策可追溯至 1 月 1 日,这是最新一项旨在提高生育率的举措。

但对于像李 Zane 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这项政策收效甚微。“抚养孩子的成本非常高昂,每年 3600 元人民币只是杯水车薪,”李 Zane 说,他为了在北京攻读卫生服务硕士学位而申请了学生贷款。北京宇娃人口研究机构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将一个孩子抚养到 18 岁的平均成本为 53.8 万元人民币(7.5 万美元),是人均 GDP 的六倍多,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相对而言生育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上海,这一成本超过 100 万元人民币,北京紧随其后,为 93.6 万元人民币。

“(生孩子)只会带来更多的困难。我又不是资本家,我的孩子可能也过不上什么好日子,”李 Zane 说,他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前景感到焦虑,并正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这种对未来为人父母的悲观情绪,受到中国经济放缓和青年失业率飙升的影响,给政府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的努力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面对劳动力萎缩和人口迅速老龄化,中国于 2016 年废除了独生子女政策,允许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然后在 2021 年允许生育三个孩子。但生育率持续下滑。尽管去年出生人口略有反弹,但人口已经连续三年出现萎缩,专家警告称,未来人口下降的幅度可能会更大。

## 从罚款到补贴

新宣布的全国托育补贴是中国鼓励生育运动的重要一步。多年来,地方政府一直在尝试各种激励措施,从税收减免、住房补贴和现金补贴到延长产假。现在,中央政府正在牵头实施一项标准化的全国性计划,拨款 900 亿元人民币(125.4 亿美元)用于补贴,预计今年将惠及 2000 万个家庭。“这不再仅仅是地方性的实验。这是一个信号,表明政府认为出生率危机是紧迫的和全国性的,”耶鲁大学人口统计学和社会学教授 Emma Zang 说。“传递的信息很明确:我们不仅仅是告诉你们要生孩子,我们终于拿出了一些钱。”

这项新计划也为 2025 年之前出生的 3 岁以下儿童提供部分补贴,受到了符合条件的父母的欢迎,但 Zang 表示,这项计划不太可能对生育率产生重大影响。她补充说,类似的政策在其他东亚社会(如日本和韩国)基本上未能提高生育率。对于许多正在努力应对高不可攀的房价、漫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就业市场的中国年轻人来说,这项补贴甚至无法解决他们对组建家庭的深层焦虑。“这真的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许多年轻人对未来持怀疑态度,例如工作保障、年迈的父母、社会压力,因此现金补贴无法解决人们目前面临的情感疲劳,”Zang 说。

从对未经批准的生育行为处以罚款到补贴人们生育更多孩子,这种转变的讽刺意味并没有被中国的千禧一代和 Z 世代所忽视,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过独生子女政策严厉惩罚的人。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一些用户发布了旧收据的照片,这些收据显示了他们的父母过去因生育他们或他们的兄弟姐妹而支付的罚款。其中一位是 Gao,她在贵州偏远山区长大,并要求只透露她的姓氏。这个西南部省份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也是独生子女政策下获得豁免的地区之一,允许农村夫妇在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情况下生育第二个孩子,这是对该国传统重男轻女偏好的让步。像她的两个姐姐一样,Gao 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祖母家居住,以躲避计划生育官员,这样她的父母就可以继续尝试生儿子。他们后来生了四个女儿,最后才生了一个儿子。

现在居住在江苏省的 27 岁的 Gao 表示,她对婚姻或养育孩子没有兴趣。“知道我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选择不生孩子也是一种善举,”她说。“我绝对不希望我的孩子像我一样长大……没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在社会底层挣扎,就像我一样。”

## 逐渐消失的乐观情绪

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都在这样一种信念中长大:他们会过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但这种乐观情绪现在正在消退。今天,许多在通过努力工作和教育就能实现向上流动的承诺下长大的年轻人越来越感到失望:房价已经飙升到他们无法承受的地步,大学文凭不再能保证找到一份好工作——有吸引力的机会越来越多地留给那些有家庭关系的人。

人们越来越感到,他们不懈的努力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只会产生越来越少的回报——这种趋势可以用流行的流行语“内卷”来概括,这个词借用自社会学,用来描述一种适得其反的过度竞争的恶性循环。作为回应,许多人选择“躺平”——这是另一个指选择退出满足社会期望(包括婚姻和生育)的流行语。

29 岁的 June Zhao 在中国最“内卷”的地方之一:北京海淀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长大。海淀区居住着 300 万人口,拥有众多顶尖大学,同时也以其在养育孩子方面的高度竞争而闻名。Zhao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周末参加辅导班——而她已经比同龄人落后了好几年。在海外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位后,Zhao 回到北京从事投资者关系工作。她说,她从小就承受的巨大压力——并且现在仍然感受到——在她决定不生孩子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成本实在太高,回报却太低,”她说。“总的来说,我对生活持相当悲观的态度——我付出了这么多,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Zhao 认为自己很幸运——她的工作很少需要加班。即便如此,她也很难想象自己有时间抚养孩子。上下班和吃完晚饭后,她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空闲时间,然后就睡觉了。对于那些陷入“996”工作模式(早上 9 点上班,晚上 9 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的朋友来说,情况会更加艰难,她说。像她的许多同龄人一样,Gao 根本不看好她能为孩子提供的生活,也不看好孩子将要出生的社会。“只有当你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好时,你才会感到有生孩子的冲动,”她说。

此外,在养育孩子方面存在长期的性别失衡,以及这对女性造成的身体和情感上的伤害。以 Zhao 为例,是她的母亲不得不兼顾全职工作和辅导她做作业,或护送她去辅导班。“我亲眼目睹了我的母亲抚养我有多么辛苦。我确切地知道,在养育家庭方面,女性比男性承担着更沉重的负担和成本,”她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执政的共产党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是“贤妻良母”——并将其吹捧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珍贵的一部分,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官员们告诫女性要树立“正确的婚姻、生育和家庭观”。

人口统计学家 Zang 说,如果不解决女性面临的实际障碍,就期望她们生育更多孩子是不现实的。“你不能让时光倒流,并希望女性仅仅拥抱更传统的角色。今天的年轻女性受过高等教育,以事业为导向,并希望获得更多平等。除非政策通过诸如陪产假、工作场所保护和灵活就业等措施来支持这一现实,否则生育率不会反弹,”她说。“政府想要更多的婴儿,但社会的结构却不支持家庭,”她补充说。“现在,养育孩子看起来像是一个陷阱,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在这种情况改变之前,补贴是不够的。”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6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压力、社会压力、性别不平等以及对未来的悲观情绪。文章还回顾了中国过去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文章也提到了政府为鼓励生育所采取的措施,但总体来看,文章的基调是担忧和批判性的,暗示中国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给出了较高的负面情绪分数。

原文地址:China used to fine couples for having too many babies. Now it can’t pay them enough
新闻日期:2025-08-05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