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整大豆贸易策略,应对国内供应过剩和中美紧张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关注国内原油进口短缺问题,巩固了其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地位,使从美国到巴西的农民受益。但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中国正在悄然调整油籽产品的贸易。
由于国内消费者减少了外出就餐,并且全球对生物燃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亚洲国家正在增加大豆油的罕见出口,这使得价格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将其运往国外。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首次测试从阿根廷进口豆粕,以替代进口大豆并在国内将其压榨成动物饲料。虽然数量不大,但这些转变标志着与长期贸易流动的背离。如果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贸易战持续下去,它们还包括一种削减中国对美国大豆需求的方式。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大豆油出口量约为12.7万吨,超过了2024年全年水平。这些货物正流向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等目的地,这些地区对食用油的需求仍然强劲。
国泰君安期货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傅博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这一趋势“反映了植物油市场的全球供需再平衡”。他说,“出口增加是中国需要豆粕而其他国家需要大豆油的结果。”
美国强大的生物燃料需求继续支撑着全球原油市场,美国约一半的本地产量用于生产可再生柴油。与此同时,国内生物燃料掺混授权以及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竞争力较弱的价格限制了额外的供应。
在中国国内,正面临着相反的问题:供应过剩。总部位于上海的商品咨询公司Mysteel的数据显示,自5月份以来,大豆油商业库存激增70%,达到112万吨的高位。中国压榨商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开工率,以确保有足够的豆粕用于牲畜饲料,从而创造了从一个以进口而闻名的国家出口剩余石油的罕见套利机会。
在豆粕方面,中国正在探索来自阿根廷的新供应渠道。邦吉全球公司最近向中国买家交付了至少两批高蛋白饲料原料。
早在2019年,在北京与特朗普政府发生贸易冲突期间,中国就批准了阿根廷豆粕,但直到现在才真正购买。阿根廷降低出口关税的举措提高了其豆粕的竞争力。但这些货物也表明,随着北京和华盛顿再次在贸易问题上争执,中国买家渴望对冲美国供应的不确定性。
StoneX Financial Inc.首席商品经济学家Arlan Suderman表示:“中国拥有充足的压榨能力,但最近购买阿根廷豆粕向美国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如果巴西无法完全满足其需求,它愿意牺牲这种能力来避免购买美国大豆。”
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表示,原油进口疲软、油轮运费低迷、炼油厂开工率下降以及交通拥堵减少都表明,随着OPEC+提高产量,亚洲的石油需求将继续下降。在华盛顿对印度从莫斯科购买能源征收二级关税后,中国为其进口俄罗斯石油辩护,反击了美国提出的新关税威胁。宁德时代(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已暂停其在江西省一家大型锂矿的生产,至少三个月。(均为北京时间)8月11日星期一、8月12日星期二、8月13日星期三、8月14日星期四、8月15日星期五。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10
原因:
文章展示了中国在应对国内供应过剩和国际贸易紧张局势时,积极调整贸易策略,例如增加大豆油出口、开辟新的豆粕供应渠道等。这些举措可以被视为中国在贸易方面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原文地址:China Reshuffles Soy Trade to Counter Local Glut and US Tensions
新闻日期: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