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之下,中国千亿水坝难解困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天气却未能助其一臂之力。今年前7个月,中国火电站发电量下降1.3%。与此同时,水泥产量下降4.5%,钢铁产量下降3.1%,这些迹象表明,即使工厂活动持续增长,煤炭消耗量仍在下降。考虑到中国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然而,由于水力发电持续表现不佳,情况比预期更为严峻。这应该引起中国领导人的重视,他们正在建设雅鲁藏布江大坝,该项目位于西藏东部边缘,建成后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发电厂。
自2020年以来,中国已将其水力发电机组的容量提高了三分之一以上,但今年到目前为止,其发电量仅增长了11%。与2024年相比,今年前7个月的水力发电量下降了27.8太瓦时,几乎与火电下降的37.4太瓦时一样显著。由于一些尚不完全清楚的原因,中国在河流上筑坝所消耗的大量混凝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电力回报。
一个明显的因素是令人失望的降雨量。如果想了解任何一年的排放走向,就要关注长江流域的流量。长江流域的坝群提供了世界水力发电量的约五分之一。当这些水道水位下降时,煤炭就会弥补缺口。
今年也不例外。尽管过去一个月北京和沿海省份遭受了洪水和台风的袭击,但7月份长江流域的降雨量仍低于长期平均水平。今年很有可能成为过去六年中的第四个干旱年份。由于缺乏足够的水来转动涡轮机,所有这些水力发电机组最终都将闲置。
幸运的是,始于2021年的干旱可能只是一系列不幸的年份,随着降雨恢复到历史趋势,情况会逐渐恢复正常。但我们对气候变暖的地球的了解是,历史趋势对未来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随着气候变化,地球的大部分地区正在变得更加干燥,每六个月就会增加一个相当于加利福尼亚州面积的干旱地区。
一个可能导致中国出现这种现象的令人惊讶的因素是其在解决污染方面的成功。我们很容易忘记,十年前,几乎没有新闻报道不包含城市被发电站排放的颗粒物云层笼罩的可怕景象。2013年左右开始的严厉打击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到2019年,空气中PM2.5的浓度(一种与人类健康风险升高相关的污染物)下降了约三分之一。据估计,这每年可以挽救数十万人的生命。
然而,这种减少也产生了其他影响。所有这些雾霾都在将阳光反射回太空。它的消失意味着更多的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在那里它们可以温暖大气层。根据上个月发表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自2010年以来,全球变暖加速的80%以上可归因于东亚颗粒物治理带来的变暖效应。颗粒物还可以通过形成空气中的“种子”来影响降雨,潮湿的空气可以围绕这些“种子”聚结成水滴,最终形成暴风云。虽然这些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理解,但可能为长江流域的干旱年份提供了一种解释。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今年早些时候发现,该地区的降雨量随着工业污染的增加而增加,2013年至2020年间,长江流域中心的PM2.5浓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这暗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在北京开始规划其庞大的水力发电系统时,这还是应对碳排放上升的唯一严肃屏障,但后来风能、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的兴起改变了游戏规则。这些大坝是根据2013年之前的气候预测规划的,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受到其经济繁荣第一阶段产生的令人窒息的颗粒物烟雾的驱动。雅鲁藏布江大坝是这些项目中最后一个也是最伟大的一个,其立项是基于对降雨的类似观察,但这些观察可能已经过期。
如果目前的干旱年份和表现不佳的大坝持续下去,那么当中国公民在气候变暖的夏季季风酷暑中打开空调时,中国将不得不更加努力。由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增长而目前正在退役的燃煤发电机组,也将能够再苟延残喘几年,造成更多的破坏。如果长江流域的干旱没有很快结束,我们所有人都将遭受损失。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虽然承认中国在减排和治理污染方面取得的进展,但同时也突出了水力发电面临的困境,并暗示了水坝建设可能基于过时的气候数据。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颗粒物治理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干旱对中国能源结构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整体上对中国环境政策和能源战略提出了质疑和担忧。
原文地址:Clear Skies Won't Help China’s $167 Billion Dam
新闻日期:202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