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与美国为何建设停滞?中国经验或可借鉴

长期以来,英国的建设能力似乎出现了问题。在伦敦,一个中等规模的公寓楼的规划文件可能超过1000页,而几十年前可能只有几页。泰晤士河下游通道(自2000年代初开始审议的公路和隧道项目)的文件超过35万页。计划中的HS2高速铁路项目规模越来越小,但成本却不断攀升,是最初价格的数倍。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几年前,当我走过伦敦尤斯顿车站那片巨大而停滞的工地时,这种现实感更加强烈。令人震惊和沮丧的是,我们竟然会拆毁伦敦市中心如此大的一片区域,扰乱商业活动,让居民生活在一个碍眼的建筑旁,却让它无限期地荒废下去(一些怀疑论者怀疑这条线路是否会到达尤斯顿)。

英国似乎无法摆脱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也无法解决住房和能源供应不足等挑战,除非克服这种官僚主义和惰性综合症。那么,该怎么办呢?

在中国,情况截然不同。我第一次访问上海是在1993年,当时汽车在狭窄的街道上以蜗牛般的速度行驶,街道两旁挤满了自行车。十年后再次回到上海,这座城市几乎面目全非。我乘坐出租车从虹桥机场出发,沿着高架公路穿过市中心,到达黄浦江。在黄浦江东岸,一片现代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宛如曼哈顿的天际线。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在我居住在上海的五年里,这种发展速度从未放缓。而这仅仅是中国各地都在复制的一个缩影。

中国过去是在追赶,但我们现在早已超越了那个阶段。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热潮中积累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推动中国创造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工程壮举。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中国基础设施成就的赞美之词。以贵州省的为例,贵州是一个多山省份,也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计划于9月开放的悬索桥横跨峡谷,将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桥梁,从桥面到峡谷底部的高度为625米(2050英尺)。自2008年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国高速铁路网络比世界其他国家的高铁总和还要大。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中国每年建设的发电厂相当于英国的总供应量。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建成的高速公路网是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两倍。

类似的演变也发生在制造业和技术领域。西方经济体最初开始将生产外包给中国,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但中国并没有一直停留在低成本组装商的地位。年复一年地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生产,积累了实践知识,并孕育了创新能力。如今,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超越了西方汽车制造商,而仅仅在二十年前,中国公司还在为这些外国竞争对手组装车型,并且几乎没有自己的设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领域也建立了类似的 dominant 地位。

对于所有民主国家来说,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可能是这个时代的问题;世界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美国不断演变的战略竞争。即使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业创新者和 leading 大国,它在这场更大的戏剧中也不会占据太多的地位。但它也面临着一些与美国相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美国维持其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霸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一个将规则和程序置于结果之上的体系。正如斯坦福大学胡佛历史实验室的研究员 Dan Wang 在他刚刚出版的《Breakneck》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Wang 认为,中美两国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而且两国都可以通过变得更像对方而受益。如果说这是一种对美国的有效看法,那么对英国来说也同样如此。根据这本书,过去10位美国总统中有5位曾就读于法学院,而只有两位——赫伯特·胡佛和吉米·卡特——曾担任工程师。英国从未有一位工程师担任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是最接近的一位,她在进入政界之前曾担任研究化学家。她还是一名律师,就像过去两个世纪的大多数英国领导人一样(包括现任首相凯尔·斯塔默)。

相似之处还不止于此。这本书对比了中国高铁网络的成功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铁路建设尝试。加利福尼亚的项目是 HS2 的翻版:延误、缩减、严重超支。与英国一样,以流程为导向的文化的后果体现在住房不足、大众交通系统缺失和基础设施破旧上。工程师是解决问题的人,他们会把事情做好;律师更擅长阻止事情(通常有充分的理由,但仍然如此)。这似乎是一个独特的盎格鲁-撒克逊问题。官僚主义已经侵蚀了美国和英国在不同时期成为建设先驱的“能做到”的精神。

Wang 出生于多伦多,父母是中国人,曾在北京和上海担任技术分析师。他并不是第一个指出中国政府中有很多工程师或美国是一个好诉讼的地方的人。不过,他的框架很有用,它阐明了一个关键的区别。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本能地反对自由民主国家应该效仿中国的建议——因为中国不可否认的物质成就的另一面是共产党的制度,这种制度限制和无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程度,西方很少有人能够接受。有没有办法从中国运作良好的地方吸取教训,而不引进其模式中不太受欢迎的方面?

《Breakneck》可以被看作是试图穿过这根针。它不是一篇颂词,其中有关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残酷性和上海零新冠疫情封锁的冲击的章节,这场封锁让中国最富有和最国际化的城市居民不再幻想自己可以凌驾于国家机器无情的集体逻辑之上。工程国家行动迅速,打破常规——也打破了人。将其指向正确的方向,你可能会得到惊人的结果。选择错误的目标,你可能会得到灾难和暴行。

民主制度的最大和持久的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和适应能力。我们再次来到了一个需要改变方向的转折点。中国尽管面临经济挑战和困难,但并没有停滞不前。如果不注意警告信号,可能意味着美国及其盟友将在技术竞赛和全球影响力方面让步。我们能否迎接这一挑战?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主要赞扬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成就,并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英美进行了对比,暗示中国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值得学习。因此,作者对中国的态度整体偏正面。

原文地址:Breakneck: Why Can't Britain and the US Build? China Has an Answer
新闻日期:2025-08-26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