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2010年,当我在北京读大学时,我每天早晨都会重复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拉开宿舍的窗帘,观察天空的颜色,并查阅美国大使馆的推特,获取当天的空气质量读数。当时,美国大使馆提供的是唯一可靠的公共空气质量数据,这有助于我决定当天的安排以及是否需要佩戴口罩。
所谓的“奥运蓝”——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出现的短暂晴朗天空——早已退化为令人压抑的灰色。在随后的十年里,我亲眼目睹了北京空气质量的多次波动,当局为了迎接政治会议或备受瞩目的活动而关闭燃煤电厂,但雾霾在几天内又会卷土重来。我仍然记得那些污染非常严重的冬天,以至于你在公园的乒乓球台上都看不清对面的人的脸。我在家里至少运行了四台空气净化器,并且总是在外面戴着密封严实的N95口罩。然而,我仍然经常患上严重的疾病。
如今,中国首都北京在解决此类污染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到2023年的十年里,PM2.5(可吸入肺部深处甚至进入血液的细颗粒物)的水平有所下降。同年,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超过300天,而2013年仅有13天。
中国以其世界领先的绿色产业和气候承诺赢得了全球的关注。碳排放可能已经提前达到峰值,领先于习近平主席设定的2030年目标。中国现在主导着太阳能产业,建造的风力涡轮机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并且在电动汽车的销售方面领先世界。对于其他寻求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挑战的国家来说,一个问题不断出现:中国的模式可以被复制吗?
中国记者和环保人士马天杰最近出版的《寻找绿色中国》一书,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马天杰追溯了中国走到今天这一步所经历的复杂而漫长的旅程——其中充满了有争议的观点、权力斗争和个人的反思。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力量的故事:大规模的运动、突然的工厂关闭、对异见的压制,以及投入巨额资源用于能源转型。很明显,中国走向绿色的道路并非由环境诉讼或公民压力所驱动,而是由集中式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所推动的。虽然这种模式可能很难移植到其他国家,但这段旅程本身蕴含着经验教训。
本书首先回顾了1978年末邓小平启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后,由于不受约束的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悲剧。例如,中国东部的淮河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水道之一,造纸厂和工厂将污染物排放到附近的社区。居民抱怨头痛、胃痛和恶心;许多村庄的癌症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4年,由于全国对8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强烈抗议,政府下令进行大规模清理。然而,十年后,在暴雨将工业废物冲入流域,污染了数百公里土地之后,淮河流域再次经历了中国最严重的环境和健康危机之一。清理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马天杰记录了中国为实现到2017年改善空气质量的自行设定的最后期限所做的努力,并讲述了关闭数千家工厂以及在没有清洁替代方案的情况下禁止数百万北方家庭使用燃煤取暖的故事。外来务工人员被迫寻找新的工作,家庭不得不在零度以下的气温中无暖气地生活。这是中国环境管理方法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种方法具有适应性,但也自上而下,并受到党的严格控制。
有几年,公民社会似乎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21世纪初,非政府组织帮助阻止了怒江(中国最后一条自由流淌的河流)上的一项大坝项目。2008年左右,抗议者成功取消了一些计划在他们家附近建设的有毒项目。看来一场草根绿色运动可能会出现,直到习近平在2012年末上任。非政府组织很快就被噤声,记者被压制,维权律师被监禁。事实证明,街头的抗议活动不是一场环境运动的开始,而是它的最后挣扎。
马天杰的书中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快速发展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之间的不安平衡,以及这种紧张关系是如何制度化的。中国的环保机构通常扮演着次要角色,地位低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更强大的机构,后者推动经济规划。马天杰详细描述了这种官僚内部的拉锯战如何塑造、延迟,有时甚至破坏绿色政策。
北京认为增长和能源安全优先于气候风险的思维方式,已经削弱了进展。在2022年公布的能源部门五年规划中,政府没有逐步淘汰煤炭,而是强调“确保基本能源需求”。去年,燃煤电厂的建设审批数量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尽管中国的排放量正在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马天杰将此描述为一种“可调节的阀门”方法——确保经济能够继续增长,尽管是以一种更绿色的方式。环境标准是存在的,但它们会为了增长、稳定和党的合法性而弯曲和调整。他写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缺乏“强大的监管机构或随时准备起诉污染者的司法系统”等通常的支柱。
但是,有了这样的模式——以及特朗普政府撤回美国为减缓全球变暖所做的努力——世界能相信中国会成为气候领导者吗?在7月份于北京举行的会谈中,欧盟和中国承诺在今年晚些时候于巴西举行的COP30峰会之前,共同领导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
马天杰写道,尽管存在种种限制,但中国的制度已经学会了利用市场力量。他认为,国家已经“或多或少地掌握了资本主义市场动态”,其政策“专门旨在启动技术学习、降低成本和市场渗透的良性循环”。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在习近平2020年做出碳中和承诺后,“低碳”、“ESG”和“绿色发展”成为热门词汇,并吸引了投资。
《寻找绿色中国》对一个被痛苦的环境过去所塑造,如今正在试验一种更绿色发展模式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细致入微的描绘。虽然它的方法没有为自由民主国家提供一个可以复制的公式,但它的成功故事仍然可以被研究和赞赏。更重要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取得的成就,让我们得以一窥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地球至关重要。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肯定了中国在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例如PM2.5的下降,良好空气天数的增加,以及在绿色产业和气候承诺方面的领先地位。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在推动技术学习、降低成本和市场渗透方面的努力。
原文地址:Can China’s Model to Fix Climate Change Be Copied by Other Countries?
新闻日期: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