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针对中国的电动汽车政策可能阻碍创新与竞争

欧盟对中国采取了重大商业举措,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课以高达45%的关税,这是一步错棋。我们希望此事能引领双方进行有效谈判,而非引发损害两国利益的贸易战。

当然,这种举动反映了合理的担忧:中国制造商生产的高质低价电动汽车部分得益于慷慨(尽管逐渐减少)的补贴与大量的产能过剩,这种出口压力对欧洲汽车工业形成了挑战,该行业为1300万个工作岗位提供了就业机会。欧洲领导人曾承诺以清洁能源技术为核心的“绿色转型”策略将创造出国内就业岗位,而非增加对中国的进口依赖。

然而,五年期限内的关税可能给予欧洲汽车制造商适应的时间,值得肯定的是欧盟的行动是遵循规则进行的,并设定的反补贴税额旨在抵消补贴影响而未完全封堵进口。但这一措施仍是一步错误,并非仅仅因为中国可能会采取报复性行动。这些关税将使电动汽车价格上升,特别是在低收入消费者中尤为明显,这对欧洲实现碳减排目标形成阻碍;同时也减少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抑制了创新与生产力的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此类做法可能会促使更多要求建立贸易壁垒和政府补贴的需求——朝着已经存在的保护主义政策方向发展。欧盟正在进行其他调查,包括针对中国风电供应商和公共采购的审查。潜在风险在于常规性的贸易保护措施应仅用于例外情况,现在正变得过度使用,威胁了欧洲长期以来对自由贸易的承诺。

支持者认为关税将迫使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增加产能。也许会实现这一点,但这一观点忽略了核心问题:自2020年以来中国电动汽车进口激增,但是中国品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中仅占大约1%份额。建立欧洲的分发和服务网络需要时间。同时,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仍需进入中国不断壮大的市场。

欧盟可以做得更好。利用这些关税作为与中国谈判的杠杆,推动实现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包括终止中国的补贴政策与提高关键原材料如锂在国内的价格。同时应关注国内竞争力的提升:

欧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高昂的能源成本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丰富补贴,这些都吸引了投资者离开欧洲市场。从根本上讲,欧洲汽车制造商的成本结构高、创新步伐慢、以及资本市场存在的制约因素等问题仍需解决——这些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当前所需的是政治意愿来解决它们。

关税作为一项粗暴工具虽能短期内缓解压力,但将损害长期竞争力。最终,欧洲必须集中精力解决自身问题,并找到平衡点以促进与中国的合作,推动更公平的全球市场环境。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60
原因:

文章对欧盟的政策表示批评,但也体现出一些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担忧。
* 文章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低廉价格是由于政府补贴和产能过剩导致的,这构成对欧洲汽车产业的威胁。
*  作者担心关税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最终会影响到消费者,阻碍欧洲自身的脱碳目标。
* 作者指出,中国的贸易政策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贸易壁垒,进而影响自由贸易秩序。
这些担忧都指向了文章对于中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某种程度上的负面评价。

原文地址:Europe’s China EV Policy Will Stifle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新闻日期:2024-10-11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