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政府能否提振生育率?
追溯至1989年,日本仿佛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颗不可撼动的超级巨星。它的企业开始超越对手,在美国甚至接管了象征性的资产如洛克菲勒中心。然而在这一光芒背后,国家内部却出现了一种隐忧——人口出生率下降到了创纪录的新低水平。
政策制定者们意识到这个看似缓慢但确实存在的危机:生育率已经降至1.57的历史新低,即女性预计在其育龄期内平均会有不足一个孩子的出生。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他们警告道,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税收增加或社保基金枯竭,日本孩子将缺少足够的同龄人社交互动,社会活力随年轻劳动力的减少而衰减。
1990年代初,面对这一危机,日本着手采取一系列旨在促进生育的政策与措施。政府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长达一年的带薪育儿假期、增设更多补贴的日托名额、呼吁男性参与家务和共享养育子女的责任,并鼓励公司缩短工时以减少工作压力。自1992年起,政府开始向有育一胎的家庭支付直接现金补助,并逐步增加了对所有孩子的定期款项。
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能改变现状。去年日本的生育率下降至1.2,东京地区的数字甚至低于这个水平,而去年全境出生的新生命数量降至1899年政府开始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他国家正在越来越多地借鉴日本的经验,面临类似问题——工作年龄段人口超过老年人口、小镇空心化、重要岗位难以填补、商业创新停滞不前。移民可能成为解决方案之一,但许多生育率下降的国家都面临着接纳大量移民的政治阻力。
在全球范围内,欧洲、东亚和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日本,推出诸如育儿假补贴、日托补助、直接现金转移等措施以期提振生育率。据联合国统计,旨在调节生育政策的国家数量从1986年的19个增长到2015年的55个。
这一议题也已经出现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 JD Vance 批评美国低出生率问题,并为其过去对“没有孩子的猫女”掌控国家的言论辩护,建议增加育儿税优惠,考虑匈牙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对多胎生育女性实行较低税率政策。民主党参议员 Kamala Harris 则提出了为婴儿家庭提供6000美元税收减免的提案,尽管她不将此政策视为直接鼓励生育之举,但这与世界各国采取的做法相呼应。
政策倡导者有时会认为如果政府提供带薪育儿假或免费日托服务,则生孩数量将会急剧上升。然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尝试——但研究显示即使是最慷慨的政策也只带来了微小的效果提升。
多年的政治努力和一系列政府政策倡议之后,现代家庭似乎对于生育子女的数量并无更大的需求。“政策需要极具有强制性,才能改变人们的偏好或让人们生出他们原本不愿或计划要有的孩子。”维也纳人口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国报告的主要作者 Tomáš Sobotka 如此表示。
究竟什么措施可能真正激励人们更多地生育后代?如果没有什么真的有效,那么原因又是什么?
各国政府已经积累了改变生育率的经验,但大都表现为下降——从东亚地区开始实施。为了减少人口规模,许多国家在近几十年间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中国实行了一胎政策长达三十余年;二战后的日本鼓励避孕和合法化人工流产以缩减人口;韩国则自上世纪70年代初起立法允许堕胎,并鼓吹家庭只生育两子女。
根据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副教授 Minchul Yum 的研究,韩国女性的母亲告诉他,“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则会遭受社会的非议。”
在欧洲和美国,随着越来越多女性进入职场,以及天主教影响力减弱,生育率有所下降。年轻一代更倾向离开家乡、追求职业发展和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晚婚且延迟生育。
低生育率代表了进步:降低婴儿死亡率减少了必须大量生育的需求;经济转型使得传统农业或家庭企业转向不再需要子女来运营,人们将焦点转移到休闲和其它追求上;女性得以在不育子的情况下追求事业和生活满足感。这一切背后,是避孕措施的普及,这意味着女性能够决定何时及是否怀孕。
然而,在拥有多个孩子方面存在的障碍也正在增长:住房成本不断攀升、零工经济使年轻人担忧自身的财务安全,教育孩子的费用持续上升;帮助人们未来觅得伴侣并与之生育孩子的一系列传统社会机构(如教会或正式的媒人服务)在逐步衰落。
随着家庭数量减少,他们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现有子女身上。在中国、日本和韩国,家长之间竞争为他们的孩子争取最好的学校,并从幼儿开始就进行严厉的家庭作业辅导。美国也开始有类似做法。2023年8月,卫生局局长Vivek H. Murthy发布了一项呼吁,强调了美国家长中日益上升的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问题。
如今的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提供劳动价值或经济保险——几乎可保证的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方式。根据新加坡公共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Poh Lin Tan 的说法,“我们已经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养育孩子主要是出于纯粹的乐趣和个人偏好,需要为此付出代价、牺牲休闲和职业发展。”
尽管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谁应抚养儿童”这一传统观念——当然首先是女性——在政策推动下仍然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文化期望的设计是为了适应已不存在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拥有极端低生育率的根本原因。”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 Matthias Doepke 指出。
日本在工作文化上对平衡职业与家庭构成挑战,这种文化源自一个大部分妇女留在家中的时代背景。尽管进行了部分改革,员工仍被期望长时间工作、晚归聚会并与客户共度时光以及频繁出差。与西方国家相比,在职女性更需承担照顾儿童和家务的重任。
东京大学 Senshu 大学的社会学家兼性别学者 Kumiko Nemoto 调查了28名处于高管或管理职位的日本女性,许多人并未育子。其中一些已生育的人要么依赖父母的大量帮助,要么每月支付高达2000美元的托儿费。“几乎所有这些女性都说他们的丈夫没有提供任何帮助。”Nemoto 指出。
世界其他地区正在试图解决这些性别不平等问题。北欧国家推行政策以期在抚养子女的责任上分配至更多男性身上。
1995年,瑞典推出了一项名为“父亲月”的举措——为尚未利用育儿假的配偶(通常是父亲)提供一月的育儿假期。随着后续增加了第二、第三个“要么使用要么失去”假期,更多的父亲开始参与育儿假期。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员 Ylva Moberg 评论称:“这在文化层面上改变了做一名好爸爸意味着什么。”
然而,瑞典的生育率并未显著上升。经济学家表示,并非可以轻易判断这一政策是否失败——因为即便生育率没有上涨,也可能是因为它们在东亚地区已经维持在较低水平。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经济学者 Anna Raute 指出:“对经济学家来说的问题是,如果生育率没有继续下降,那意味着它可能已经降至最低点。”
一些保守派和宗教学者建议鼓励女性离职育儿而非促进父亲参与家庭生活。即便像芬兰和匈牙利这样的国家提供了诸如让家长享有长达两年或三年产假的慷慨福利,它们也并未见其生育率显著增长。
如果更性别平等、税减免和现金补助都未能创建更大的家庭,那么身处困境中的政府还可以做些什么?
在日本,政策制定者正尝试一个新的策略——促进结婚。去年日本的婚礼登记数量低于50万次,创下自1933年以来新低,尽管民调显示大部分单身男女希望成婚。一个障碍是许多年轻人与父母同住——2016年可用数据中大约40%的人在20至39岁之间。东京大学教授石田隆司表示:“与妈妈共同居住未必是最好的恋爱环境来找到未来的伴侣。”
日本政客们还谈论过提高工资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建议政府支持促进企业和家庭间关系的公司活动。同性恋倡导者呼吁日本应合法化同性婚姻并帮助此类情侣拥有子女。
东京市政府最近推出了自己的约会软件,但尚未发布任何注册数据。在社交媒体上,该计划似乎只吸引了埃隆·马斯克的关注而非本地居民的热情响应。
可以预见这一促进结婚的尝试无法比日本过去三十年的政策更有效提振生育率。最终,政府所能做的是有限的。
在中国,专制政府采取干预措施鼓励生育已经引发了反弹。民主国家中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政策措施同样可能引发激烈反对。事实证明,做出是否要孩子的决定往往与纯粹的经济考虑或抱尿布的责任无关。
影响这些选择或许超越了传统政府政策的能力。在富裕国家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拥有孩子是个人化、触及价值观、希望参与的社区以及对未来看法深思熟虑的抉择——有时也依赖于运气。“政策无法找到你梦想中最好的伴侣。” Sobotka 指出。
这并不意味着一些旨在提振生育率或部分出于此目的实施的政策不是有意义的。提供高质量和补贴化的托儿服务、激励父亲参与子女生活并重塑职场以允许员工与家庭共度时光,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提高拥有孩子的家庭的生活质量。
我在此地东京的朋友对于物美价廉且为从婴儿期至五岁孩子提供营养午餐、每日发送照片及个性化更新的出色保育所赞叹不已。相比于作为报社实习生时的1980年代末,周末可以看到更多父亲在地铁上或游乐园与子女同行。
不过,仍难以避免感觉老年人远多于婴儿。我比见到推着蹒跚学步孩子行走的父母更频繁地看到成年人带着穿着毛衣和靴子的小狗走在路上,小狗被绑在胸前的背带中或被推进婴儿车中。
“`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
原因:
请您提供之前我分析的情感和上下文信息,我才能解释为何给出了“20”的分数。 例如,告诉我: * 我分析的是哪段文字? * 我分析了这段文字的哪种情绪? * 评分标准是什么?(例如,1-10分,1-5星等) 有了这些信息,我就能更好地解释我的评分原因。 😊
原文地址:Can the Government Get People to Have More Babies?
新闻日期: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