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上的卖家最乐于见到的莫过于政府托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强大的国家级参与者做出默许承诺,即在价格跌至过低时进行购买,这类似于期权交易者使用的看跌合约,可以在多年内抑制风险。“格林斯潘看跌期权”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支撑了股市,而“沙特看跌期权”在去年11月之前的两年里提振了原油价格。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身上。尽管中国的石油消费似乎已经达到顶峰,但这个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一直在囤积石油。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正在解除自2022年以来实施的产量限制,这有助于世界度过供应激增的难关。
我的同事哈维尔·布拉斯上个月撰文详细阐述了正在发生的事情。鉴于“中国买盘”在2025年石油市场中的核心地位,还有很多其他的猜测。以下是三种值得考虑的解释:
**拯救国有冠军企业**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增产是对其最可怕的竞争对手——美国石油生产商的一次外科手术式打击。在中东,即使在低油价下也能赚到可观的利润,但美国页岩油在低于60美元的价格下难以维持,而这正是目前油价的走向。从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最新的能源行业调查中,你可以一窥前景的黯淡。“我们已经开始了页岩油的黄昏,” 一位高管告诉该银行。“那些有能力的人正在逃离,”另一位高管表示。
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近年来,北京方面一直在敦促国有生产商不惜一切代价增产,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这项支出现在正在结出硕果——从新疆沙漠中一个新发现的油田,到上个月在北京东北部宣布的一项重大突破。但这并不便宜。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占中国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其开发和开采新油田的成本已上升至页岩油式的每桶60美元。大庆等主要油田在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后正在老化,迫使中国石油及其国有同行越来越多地采用德克萨斯州压裂法熟悉的策略。对于石油资源丰富的美国来说,国内产量的崩溃是一种尴尬,但算不上紧急情况。但在中国,由于目前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大约70%的石油依赖进口,这将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弱点。保持油价上涨和国有石油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
**支持出口**
北京方面希望支持的不仅仅是石油生产商。自2022年以来,由于世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强烈需求,制造商们将中国经济从房地产行业的崩溃中拯救了出来。但美国以及在较小程度上其他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工业影响力感到恐慌,并采取关税和抵制中国产品等应对措施,使得这种转变并不顺利。然而,对一个国家集团的销售额却一直在蓬勃发展:石油生产国。
2021年至2024年间,中国对富裕民主国家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出口额下降了约750亿美元,但对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出口额却增加了两倍多,沙特人购买了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离子电池,阿联酋人购买了智能手机和比亚迪电动汽车。仅对俄罗斯的销售额就增加了480亿美元,几乎足以抵消对美国520亿美元的下降额。正如富裕的海湾石油生产国向巴基斯坦和埃及等国提供贷款以维持其石油购买一样,北京方面也将希望更高的原油价格能够支撑海湾酋长国,并提振其自身的贸易数据。“中国有巨大的动机来维持油价上涨,”资深石油市场分析师菲尔·韦莱格最近写道。“这样做,它可以加强依赖其出口的国家的收入。”
**买家和卖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和欧佩克+的利益完全一致。事实上,它们的利益自然是对立的。中国极度缺乏原油,但拥有丰富的炼油厂,去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炼油国。当原油供应过剩时,炼油厂最赚钱,这使它们能够压低原材料成本,同时保持汽油和柴油等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诱使你的供应商陷入供应过剩仅仅是明智的商业策略。
中国的炼油厂也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新、最复杂的炼油厂之一,这使得它们能够最好地应对动荡时期,尤其是在世界正在从道路燃料转向塑料、化学品和航空煤油之际。如果北京停止囤积,并且在消费量下降的背景下,目前的原油供应过剩加剧,那么由此产生的血战中的赢家将是购买廉价中东(以及受制裁的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石油的大型新炼油厂。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公司”。成本较高且适应性较差的旧工厂,尤其是欧洲的工厂,将面临世界末日。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前景。如果你认为近年来世界一直担心中国控制清洁能源供应链,那就等着同样的事情开始发生在石油领域吧。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10
原因:
文章暗示中国囤积石油是为了支持国内石油企业和出口,可能加剧全球石油市场的不平衡,并最终控制石油供应链,这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
原文地址:The China Put in Oil Markets Will Reshape the World
新闻日期:202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