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美联社)——多年来,美国和中国的学者在“开放研究”的框架下,肩并肩地从事尖端技术研究,研究成果自由共享,人人可得。然而,这种长期以来被誉为推动知识进步的开放性做法,正引起一些美国议员的警惕。
他们担心,中国——现在被认为是美国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挑战者——正在利用开放研究来赶上美国,甚至在军事技术上超越美国。他们呼吁采取行动。
阿肯色州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汤姆·科顿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对手一直在利用美国的学院和大学来推进他们的利益,同时危及我们的国家安全和创新。”他已经提出立法,对与中国军方合作的多家中国机构以及其他被认为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国家的学术机构,实施新的联邦资助研究合作限制。
众议院中国共产党问题特别委员会将保护美国研究作为优先事项,指责北京将开放研究武器化,将其转化为“外国人才和军事现代化的管道”。
在世界两大经济体通过关税和贸易壁垒逐渐疏远之际,国会山日益增长的担忧可能会瓦解两国之间长达两代人的深厚学术联系。这种关系已经从接触转向竞争,甚至变成公开的敌对。
国家反情报和安全中心主任詹姆斯·坎贾洛西表示:“外国对手越来越多地利用美国学术机构开放和合作的环境来谋取自身利益。”该中心在8月份发布了一份公告,敦促大学采取更多措施保护研究免受外国干预。
众议院委员会仅在9月份就发布了三份报告。这些报告分别针对五角大楼资助的涉及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学者的研究;为中国培养STEM人才的美国-中国联合机构;以及将与军方有关联的中国学生带到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签证政策。这些报告建议制定更多立法来保护美国研究,收紧签证政策以审查中国学生和学者,并终止可能被利用来提升中国军事力量的学术伙伴关系。
美国私人情报机构Strider Technologies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超过500所美国大学和研究所与中国军方研究人员合作,帮助北京开发具有军事应用意义的先进技术,如抗干扰通信和高超音速飞行器。
尽管近年来美国政府努力设置护栏,以防止此类合作提升中国的军事能力,但Strider公司(位于犹他州盐湖城)的报告称,这种做法仍然很普遍。
该报告指出,2024年美国实体与中国军方附属研究机构在STEM研究(包括物理、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医学和地质学)方面合作发表了近2500篇出版物。虽然在一些新的限制措施生效之前,这一数字在2019年达到3500多篇的峰值,但合作水平仍然很高。
报告称,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潜在的非法知识转移”,还支持了中国“国家主导的招募顶尖国际人才的努力,这往往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当局表示,外国可以通过窃取秘密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通过为外国公司和大学挖走有才华的研究人员,以及通过招募学生和研究人员作为潜在间谍来利用美国的研究成果。
营造强大的学术研究氛围需要资金和长期支持。然而,窃取这些劳动成果可能就像入侵大学网络、挖走研究人员或篡夺研究本身一样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当局表示,对于那些希望利用美国机构和研究的美国对手来说,这非常诱人。
美国国土安全部最近的威胁评估报告强调了美国对手——特别是中国——试图非法获取美国技术的担忧。当局表示,中国旨在窃取可能使美国占据优势的军事和计算技术,以及最新的商业创新。
Vassar学院社会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学助理教授阿比盖尔·科普林表示,联邦资助的研究已经有保护机密信息和任何被认为是敏感信息的措施。
她还表示,开放研究是双向的,也有利于美国,限制可能会适得其反,赶走人才。
科普林说:“与实施代价高昂的研究限制相比,继续——如果不是增加——研究经费,将更好地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竞争力。”
科技企业家和投资者阿尼·贝里尼也表示,如果保护美国研究的努力走得太远,阻止美国大学或初创企业分享关于新兴技术的信息,就有可能扼杀进步。贝里尼最近捐赠了4000万美元,在南佛罗里达大学建立一个新的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研究学院。他说,与中国竞争还需要在保护创新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贝里尼表示,必须鼓励研发,同时不向美国的敌人泄露秘密。“在美国,我们的数字边界正受到围攻——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应该对此感到担忧,这是一个现实。”
美国司法部的数据显示,在美国起诉的所有经济间谍案件中,约80%的案件涉及据称有利于中国的行为。
一些国会议员已经推动恢复特朗普政府初期创建的司法部项目,该项目旨在调查中国的知识产权间谍活动。所谓的“中国倡议”在2022年结束,此前批评人士表示,该倡议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对亚裔美国学者的种族主义刻板印象。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可能利用开放研究获取美国技术和军事优势的担忧,以及美国采取措施限制与中国合作的趋势。负面情绪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利用”和“威胁”的指责,以及对知识产权盗窃和间谍活动的担忧。
原文地址:China and the US have long collaborated in ‘open research.’ Some say that must change
新闻日期: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