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正迅速逼近美国——至少在一个关键指标上是这样。
一项对近600万篇研究论文的分析表明,在中国与美国同行的合作中,中国科学家在近一半的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转变突显了北京在全球研究议程设置方面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该研究于周二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发现,2023年,在中国进行的科研人员在美国-中国联合研究中担任领导角色的比例为45%,高于2010年的30%。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将在2027年或2028年达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水平——届时双方将在联合研究中占据同等份额的领导地位。
武汉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根据贡献声明和作者署名数据来识别哪些科学家领导了项目。作者表示,与传统的出版物数量或引文索引等衡量数量而非影响力的指标相比,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更细致的方式来追踪科学力量。
他们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视角,通过关注中国科学家在跨国合作中不断变化的权力地位来研究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日益增长的领导地位。结果表明,中国不再仅仅是产出更多的科学成果,而是在组织科学研究。
研究结果出炉之际,美国研究机构正面临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动荡。总统的大规模预算削减和联邦科学机构的大规模裁员引发了美国研究人员的外流,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招聘争夺战。从加拿大到丹麦的各国政府纷纷宣布快速签证计划和新的资金,以吸引流离失所的科学家。
该研究表明,这种动荡可能会加速这种转变。作者模拟了如果美国和中国在科学上脱钩——减少一半甚至结束合作——会发生什么。该论文称,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国的全球“领导份额”都会上升,因为中国研究人员比与美国合作者更倾向于领导与欧洲和其他外国合作伙伴的项目。
分析还发现,中国在战略领域也在取得进展。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确定的11个关键技术领域中的8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和材料科学——预计中国研究人员将在2030年前达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领导地位。
除此之外,中国正在利用教育作为科学外交的工具。政府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已拨款约333亿元人民币(47亿美元)用于资助外国学生,主要来自非洲和南亚,这是在中国于2013年启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下,旨在扩大全球贸易联系的一项举措。到2018年,中国近一半的国际学生来自非洲和南亚,该论文发现,中国研究人员现在主导着与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的合作,包括这些学生的祖国。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0
原因:
文章主要描述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以及在全球科研合作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整体基调偏向正面。虽然提到了美国的科研困境,但更多是为了衬托中国的发展。
原文地址:China Closing In on US as Leader in Global Science, Study Shows
新闻日期: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