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茶餐厅,以其小巧精致的蛋挞,承载着浓浓的怀旧情怀。如同许多香港的经典美食一样,蛋挞的诞生和流行也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美食史学家认为,蛋挞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4世纪(在1399年亨利四世的加冕宴会上,就出现了奶油蛋挞)。到了20世纪20年代,英国商人将蛋挞的配方带到了中国南方的港口城市广州。当地的厨师根据当地的口味和食材对蛋挞进行了改良——将馅料做得更轻盈,使其类似于蒸蛋羹,并在挞皮中加入猪油,使其更加酥脆。
二战和中国内战结束后,随着共产党控制中国大陆,一大批南方华人移民涌入当时由英国控制的香港。20世纪中叶,随着茶餐厅的兴起,蛋挞才变得更加普及。香港逐渐成为新的经济中心,粤式和西式风味在茶餐厅中融合,为工人阶级提供快捷、廉价的餐点,如通心粉汤、番茄酱猪扒饭和各种烘焙食品——蛋挞、菠萝包、椰蓉包——所有这些都搭配浓郁的奶茶。
现年65岁的詹姆斯·罗于2013年接管了位于香港富人区跑马地的拥有74年历史的祥兴咖啡室。那时,蛋挞已经不再是店内自制——大多数茶餐厅为了节省人工和空间,选择从批发面包店购买。 罗先生说:“但我不能接受这一点。”他安装了新的烤箱,并聘请了新的面包师来制作传统风格的蛋挞,即带有易碎的扇贝边的蛋挞,而不是酥皮糕点。1954年,位于香港中环的泰昌饼家推广了黄油酥饼式的饼底,这种饼底不那么费力,因为它不需要反复折叠面团来形成层次。这种方法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起酥皮式的蛋挞仍然有其热情的拥护者。 “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看法,你就不能真正称自己为香港人,”在香港长大的32岁厨师卢卡斯·辛说,他正在编写一本关于茶餐厅的食谱。“这种竞争可能会变得激烈。”
如今,不断上涨的租金和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已经导致许多最古老的茶餐厅倒闭。(剩下的通常由大型连锁店拥有。)在长沙湾的金园茶餐厅,这是一个正在被改造成住宅的旧工业区,63岁的店主吴贵廷说,他的员工每天烘烤大约800个蛋挞——这种蛋挞有着松脆而又易碎的酥皮,它是通过反复折叠猪油或起酥油面团和水面团制成的。蛋挞从烤箱中取出,然后被推过餐厅,摆放在面向街道的面包店橱窗里,展示着闪闪发光、摇摇晃晃的蛋奶冻,它们被装在略带金色的外壳中。吴先生在接手金园之前一直是这里的常客,金园于1998年开业,2015年接手。“我想展示茶餐厅所有食品和饮料的原始味道和外观,”他说。“为了回忆我们的美好时光。”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70
原因:
文章主要介绍了香港蛋挞的历史、制作工艺以及在茶餐厅文化中的地位,表达了对传统美食和文化的怀念之情。虽然也提到了茶餐厅面临的困境,但整体基调是积极的,展现了香港美食文化的魅力。
原文地址:With Their Egg Tarts, Hong Kong’s Cha Chaan Tengs Offer Nostalgic Joy
新闻日期: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