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世界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降低利率的策略,以防范最坏的情况。但近来,北京方面似乎并不热衷于这一策略,而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代价。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淡化了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困境的担忧。央行最新的季度声明强调了长期前景,并避免过度关注其认为的短期障碍。换句话说,要控制住那些押注降息的举动。高盛集团等机构已经收到了这一信号,并将其下一次降息的预测推迟至2026年第一季度。包括花旗集团在内的其他大型机构此前也已放弃了降息的预期。
各公司调整预测以反映央行的表态,而不是完全依赖数据来指导,这是很自然的。长期以来,金融界一直信奉“不要与美联储对抗”的原则。美联储拥有强大的实力,如果官员们希望市场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他们可以通过言语和行动来震动交易员。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无法像美联储那样撼动全球经济,也没有美联储那样的独立性,但其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如果北京暗示不倾向于加大经济扩张力度,那么忽视这一信号将是鲁莽的。
然而,这样做完全错误吗?央行确实会犯错,有时还会犯大错。美联储著名的点阵图曾预测2015年和2016年都会加息四次,但实际上每年只加息了一次。欧洲央行在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倒闭前不久提高了借贷成本,而中国人民银行自己在2015年也曾尝试对人民币进行重估,但以失败告终。在疫情期间,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曾承诺控制债券收益率,但最终在市场压力下被迫屈服。
中国经济并没有崩溃,但也算不上景气。在经历了稳健的开局之后,进展已经放缓。工业生产增速放缓,投资下降,零售额本可以更好。10月份出口意外萎缩,信贷增速为一年多来最低。通缩压力依然存在。债券发出了令人沮丧的信号: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两个月来的最低点附近。
由于第一季度表现良好,中国将能够实现习近平主席设定的5%的年度增长目标。这可能会降低迅速采取行动以刺激经济扩张的必要性,就像希望保留一些“弹药”,以防与美国的贸易战加剧并对经济造成更大的损害一样。然而,面对类似疲软的局面和乏力的通胀,美联储有走在曲线前面的记录。风险管理——即采取比情况可能证明的更宽松的政策——是由艾伦·格林斯潘开创的,并被他的三位继任者所采用。当美联储在20世纪90年代末首次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时,它具有革命性意义,并在2003年官员们开始真正担心美国出现通缩前景时,得到了更有力的应用。当美联储在9月份降息时,主席杰罗姆·鲍威尔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了这一举措。他告诉记者:“今年和明年的增长预测实际上略有上升。不同的是,你现在看到了一个非常不同的……是时候在我们的政策中考虑到这一点了。”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观察者来说,今年是艰难的一年。一年前,中国领导人发出了积极支持经济的信号。最终对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的决策机构——政治局——承诺在2025年实施“”政策。这被誉为与主导了十多年的“稳健”方针的显著转变。华尔街预测会出现一波降息潮,并大幅放松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要求。事实证明,这种信心大错特错。中国人民银行没有采取明显的宽松政策,而是只对主要利率进行了小幅调整。那是在五月份;此后一直没有动静。
诚然,货币政策无法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希望全力以赴消除通缩,那么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将资金价格降低几个基点。主要政策利率——7天回购利率——为1.4%。一旦低于1%,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中国人民银行的同行们发现自己很难摆脱量化宽松和其他非常规措施。如果潘功胜认为经济能够勉强过关,那么保持观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可能显得优柔寡断。中国人民银行认为自己是在下很大的一盘棋。让我们希望它是正确的,而且世界经济,更不用说中国经济,不会为过度的谨慎付出代价。放眼长远固然有其价值,但也存在自身的危险。不应轻视保险的作用。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央行政策的保守性,暗示中国可能因此付出代价,整体基调偏负面。
原文地址:PBOC: Don’t Fight the Fed. But Is China Worth a Shot?
新闻日期: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