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领导人上任数周,便直接面临触碰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红线的后果。日本高市早苗日前暗示,如果中国武力控制台湾,日本可能采取军事回应。此后,北京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施压手段,包括警告公民不要前往日本旅游和留学,暗示日本海产品将失去中国市场,并在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针对首相的民族主义浪潮。
这场风波似乎经过精心策划,旨在警告日本以及该地区其他国家,如果他们胆敢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立场相悖,将会面临怎样的后果。台湾是北京声称拥有主权的自治岛屿。
然而,这场持续近两周的争端也暴露出北京深切担忧亚洲军事态势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在美国盟友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纷纷增加国防开支和加强协调之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日本更让中国感到担忧。20世纪,日本帝国军队曾入侵、占领中国,犯下累累罪行,并在更早之前殖民统治台湾——这些都是中国在外国列强手中遭受“百年屈辱”的关键痛点。
自那时以来,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一直暗流涌动。近年来,随着民族主义强硬派的声音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下日益成为主流,这种情绪再次爆发并愈演愈烈。为了强化执政的共产党确保历史不再重演的决心,习近平迅速推进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并提升其全球影响力。
如今,在北京看来,高市早苗的言论表明,日本并不尊重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后亚洲力量的巨大再平衡,并可能怀有威胁中国崛起的军事野心。《人民日报》本周早些时候发表评论称:“日本领导人首次表达了武力干预台湾的野心,并对中国发出了军事威胁。”“这背后潜藏着日本右翼势力摆脱和平宪法束缚,寻求‘军事强国’地位的危险企图。”
近年来,日本的安全态势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摆脱二战后美国对其施加的和平宪法,转而增加国防预算,获取反击能力。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该地区,包括台湾周边,加紧军事活动,而美国则敦促其盟友分担更多国防开支。此前的日本领导人避免在军事回应的语境下讨论台湾问题,但政界人士,特别是高市早苗所在政党的右翼人士,越来越担心北京攻击台湾对东京的影响,因为台湾在战略上位于日本南部。
这种情绪促使日本进一步增加国防开支,甚至修改宪法。现在,高市早苗这位鹰派人物,此前曾因质疑日本帝国对其战争暴行应承担的罪责而激怒北京,如今更进一步公开谈论台湾问题。在她上任之初,她还呼吁与美国建立更紧密的安保关系,并正在加速日本的国防建设。
中国军方相关社交媒体账号认为,这些努力可能会让“军国主义的幽灵”再次出现,“祸害世界”。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Chong Ja Ian认为,日方一些人认为北京现在之所以猛烈抨击,是为了“遏制高市早苗,让她在早期就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让她不愿推动日本对国防的投资”。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杀害了超过2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强奸和折磨了数万名妇女和女孩,这是20世纪最臭名昭著的战时暴行之一。日本已多次为其战时暴行道歉和表示悔恨。然而,今年,随着北京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这段历史再次成为焦点。日本向盟军投降,中国摆脱了被占领的局面,台湾也被移交给国民党政府。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获胜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战败的国民党则退守台湾。北京利用这一周年纪念来证明其对台湾的主张,并表达对其所认为的日本转向军国主义的担忧。中国将控制台湾视为其必须在本世纪中叶完成的“民族复兴”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北京决定必须通过武力来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一个更强大的日本可能会使这一目标变得非常复杂。
北京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伟认为,对于北京来说,高市早苗的言论可以概括为“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谈论了错误的事情”。
尽管东京本周早些时候派遣特使前往北京以缓和争端,但北京方面并未表现出缓和言辞的迹象。相反,它坚持要求东京撤回评论——这一立场使双方都难以找到摆脱僵局的途径。与此同时,中国继续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包括来自中国军方的威胁。中国军方周三发布了一段名为“不要太狂妄”的视频。视频中,一段说唱唱道:“我们通过严格的训练磨练了我们的技能,怎么能允许你如此狂妄?”虽然没有点名日本,但针对意味明显。
不过,日本外务省特使金井正明与中国外交部官员刘劲松本周早些时候在北京会晤后的一张照片,或许更能说明中国为何不愿轻易放松压力。照片中,刘劲松笔直站立,双手插在口袋里,与向前倾听的金井正明交谈。这张照片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评论员称这位日本外交官在“鞠躬”,同时称赞刘劲松的着装——一套与1919年中国五四反帝运动相关的西装。这种象征意义似乎并非巧合:“中国捍卫主权的立场一个世纪以来没有改变,”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一篇帖子写道。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35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日本高官涉台言论以及中国的反应,暗示中国对日本军事扩张的担忧,以及通过经济和舆论手段对日本施压。虽然没有直接批评中国,但突出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中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强硬姿态。
原文地址:The real reason behind China’s fury toward Japan’s Takaichi
新闻日期: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