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重启与中国关系的尝试,似乎并未取得显著进展,反而突显了欧洲最大经济体在与亚洲强国交往中的弱势地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刚刚结束了自总理内阁上任以来,柏林高级官员的首次访华。此行成果寥寥,仅获得了一些关于稀土矿物出口持续供应的、缺乏约束力的承诺。这一结果暗示着德国对北京的依赖程度,也愈发明显地表明,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要知道,就在过去十年里,德中两国还曾争夺世界最大出口国的头衔。
对于柏林总理府而言,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德国经济——这个曾经令发达世界艳羡的对象——如今却深陷困境。继连续两年的经济萎缩之后,又经历了一年的停滞,其长期损害可能最终难以弥补。这一严峻的现实也影响着地缘政治格局。即使有欧盟的支持,德国在应对由其两大贸易伙伴——美国和中国——主导的对抗局面时,也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在美国总统的推动下,北京正以日益强硬的姿态追求其战略和经济目标,这种姿态在双边关系和二十国集团等全球论坛上都日益明显。
欧洲改革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只要欧洲如此严重地依赖中国,德国政府想要避免局势升级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这种旨在争取时间的‘去风险’战略,推进得是否足够快。”
外界对此次访问的期望本就不高。副总理此行的核心任务是缓和紧张局势。此前,德国外交部长因在中国官员批评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激进行为”后,未能安排会晤,被迫取消了自己的访华行程。副总理在北京大学发表讲话前,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北京大学副校长方方邀请听众“为德国副总理——德国对华政策中理性的声音——献上热烈的掌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德已同意加强经济和金融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官方媒体也释放出积极信号。《环球时报》称此次访问是“恢复制度化高层交流的关键一步,有望稳定双边关系,引导德国新政府采取更务实的对华政策”。
除了缓和关系之外,副总理还强调了此行的“具体成果”,即中国承诺确保关键原材料的“可靠获取和可靠供应链”,并提出建立与北京的直接沟通渠道。尽管这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德国在执行这些承诺方面的能力,似乎仅限于“提醒”对方。
面对这种情况,柏林几乎无能为力。它启动了一项原材料基金,以实现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多元化。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基金由上届政府发起,尚未完成任何项目,其约10亿欧元(12亿美元)的规模仍然不大。
德国联邦银行行长陪同副总理访华。他在法兰克福表示,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两国关系的关键。“我在中国提出了这一点,我的感觉是,中国也理解这一点。”
与此同时,此前华盛顿挥舞关税大棒后,北京短暂限制此类矿产出口,给德国工业造成的附带损害,也暴露了其脆弱性。即使是副总理本人在谈到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会面时,也指出了欧洲可能因此受损的风险。“我明确表示,如有必要,欧洲层面将做出更强有力的决定,以保护我们的市场,”副总理说。“最终,我们欧洲人,我们德国人,绝不能当傻瓜。”
在应对大国背景方面,柏林的外交政策方针是试图在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之间走中间路线。但这种立场缺乏与华盛顿或北京平等互认的基础,而这在过去或许是可以预期的。
尽管欧盟经济规模庞大,但其自身也缺乏自信。布鲁塞尔的官员经常发现自己是在呼吁中国同行,而不是以实力进行谈判。与此同时,据知情人士透露,北京经常试图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让步来分裂成员国。欧盟在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如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同时,也犹豫是否使用更强大的工具,例如其反胁迫工具,这将赋予欧盟委员会广泛的权力来报复不公平的做法。
德国划出明确界限的领域是关键基础设施。已经安装在德国网络中的华为关键组件,计划在2029年前拆除,副总理承诺未来在G-6网络中不会使用任何华为组件。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官员在副总理访华期间提出了这个问题。
此外,除了关键矿产,副总理还就俄罗斯问题进行了游说。据知情人士透露,他在与国家主席的亲密顾问会谈时表示,中国可以通过推动莫斯科结束在乌克兰的战争,来实现“特朗普未能实现的目标”。
副总理还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尽管是以外交辞令的方式。在被问及此事时,他重申了柏林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对可能发生的“军事升级”表示担忧,并警告说,这样的举动“将改变一切”。
副总理最终以友好的姿态离开了北京,为进一步的接触奠定了基础。双方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他自己长期推迟的访问。此后,可能会有总理与国家主席的会晤。即便如此,正如副总理的访问所表明的那样,两国领导人之间曾经可能存在的那种平等关系早已不复存在。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主要强调了德国对华依赖和在对华关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对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台湾问题和俄乌战争中的负面看法。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可能利用经济影响力分裂欧盟。整体基调偏负面。
原文地址:Germany Keeps Doors Open in China But Has Nothing to Show for It
新闻日期: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