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关于收养问题的深入探讨下,被收养者努力反抗长期以来的一种观点——他们应该心存感激。

科斯蒂·爱森豪尔-埃普(Cosette Eisenhauer-Epp),一个由中国跨种族收养的年轻女性,拥有白人父母,回忆起 2022 年在亚特兰大地区沙龙枪击案发生后的一刻:“那些被射击的人像我一样,但凶手与我的父母属于同一种族,因此我不知道从何而来。”如今已是 23 岁,在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攻读硕士学位。对于埃森豪尔-埃普来说,这样的事件只是提醒她作为一个收养者在身份认同方面面临的复杂性。

众多收养者们指出他们最近开始抵抗一种让他们感到被强加到身上的观点——即应该“感激”。随着近期对中韩两国政府系统性收养欺诈的调查揭开水面,一些收养者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收养问题反思来反击媒体和好意评论家灌输的观点。这些意见往往将他们塑造成“幸运”而非真正的受害者,并应心存感激。同时,在罗案被推翻后,保守派支持以收养作为堕胎替代选择的推动,这种想法与美国政治制度融合在一起,使得收养者被视为“获救”的形象,而应该充满感激。

埃森豪尔-埃普是“航行于收养”在线平台的联合创始人,该平台专门服务于收养者,并且参与了“中国姐妹”,一个针对受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具有女性身份的中国籍收养者的组织。她创建了一个为组织制作的 TikTok 视频,讨论了询问收养者是否感到感激的问题对人们有何危害。“预演”、“完全正确”和“非常认同”成为了回应视频时人们的评论内容。通过在线分享他们的经历,收养者及倡导者推动了一种新叙事,即中心化收养父母并放大收养者声音。

埃森豪尔-埃普表示,在她14个月大时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被收养,“心存感激”的叙事对她有伤害。“仅仅因为我经历了一次积极的收养,并不意味着我所感受到的负面情绪、收养者的挑战和抛弃感被淡化。随机被遗弃触发的情绪同样不容忽视。”自从 1992 年中国开放国际收养,根据中国儿童国际组织统计,已有超过 160,000 名儿童被送往国外。

由于中国政府在2024年9月5日宣布暂停所有跨境收养政策,许多中国籍收养者陷入了不确定性:“这让中国籍的收养者感到非常困惑。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不确定将来是否更难回到中国——或找到亲生父母是否会更困难。”埃森豪尔-埃普说。“这真地增加了作为被收养者的复杂性。我认为成为被收养者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

在9月初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宣布,特例将允许在中国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收养孩子或子女——包括三等近亲。

韩国的收养系统事件也震动了许多韩国籍收养者:最初源自对战争蹂躏的朝鲜半岛民族的深仇大恨的种族歧视,随后演变为一项蓬勃发展的生意。韩国的收养机构收取了每名儿童 4,000 到 6,000 美元不等的费用,根据《美联社》的调查报道。为出口尽可能多的孩子而陷入狂热,韩国官员常常走捷径,从街头随意挑选孩童或告诉父母新生儿死亡后将其寄养在孤儿院。孩子们被分配给其他人身份的孩子身份,导致他们与亲生父母进行了重逢,并且实际上与此无关的家庭联系在一起,《美联社》发现。

但对一些收养者如艾玛·保罗(Amanda Paul)来说,这些调查揭露了事实——对于他们的故事而言,“主流”化是最重要的。 “我知道收养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并保存了这些经历和过程已经很久了,特别是韩国收养者社区里。人们长期以来就认为所有收养者都应该感激自己的经历。”

艾玛·保罗(Amanda Paul),作为跨种族收养的韩裔人、收养学者及 Harlow’s Monkey 博客作者,解释说,并非所有的收养者都一定会心存感激。然而,强迫每个收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会减弱了每个人都有独特收养体验的事实。“对任何被收养的人来说,在家庭失去时必有其必然性。”她说。“告诉他们他们应该对经历的损失感到感谢是不敏感的行为,并且没有人应该因为经历了某种巨大的损失而心存感激,特别是像失去自己的家庭这样的深远损失。”

收养者的复杂性永远不会结束。作为收养过程的一部分,每一个被收养的人都必须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告诉他人们应该心存感激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粗鲁的。我们不应该告诉他人如何感受他们的体验因为那是对人的不尊重。”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0
原因:

虽然文章讨论了中国国际收养政策的变化,但主要关注的议题是关于跨种族收养经历的复杂性以及“感恩”叙事的局限性。报道中对中国的正面情绪并不突出,更多的是通过探讨事件影响到中国与美国双方的收养关系和个体身份认同来呈现。

原文地址:Amid global adoption reckoning, adoptees fight long-standing narrative they should be ‘grateful’
新闻日期:2024-10-18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