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中国与印度竞争的关键要素
当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大约在 20世纪初开始对外开放时,两国都迅速发展起来,并从贫困中拉拔出数亿人。然而,中国的人均收入现在是 ,考虑到货币购买力的真正差异后如此计算。
两国之间这种分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各自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全球化路径。一方选择成为世界的生产中心,从玩具、电子产品起步,继而扩展到电动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另一方则侧重于服务行业如计算机软件。
他们的人口结构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一胎化政策”,在人口的年轻阶段造成了明显的高峰;而印度的命运同样在当前发展,但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政治机构的不同也是一个因素,中国为单一党制国家,而印度则是混乱、多元政党及选举民主体制。
这是公众熟知的故事。然而,在地表以下,是否有更为基础的力量在驱动两国教育系统的发展?
《教育是中国-印度竞争的秘密调味剂》一文探讨了这一问题。巴黎经济学院世界不平等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Nitin Kumar Bharti 和 Li Yang 依据从1900年开始的官方报告与年鉴,构建了一个有关两国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对教育的投入和内容的数据库。
研究显示,在与西方学习接触上享有50年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印度在20世纪初时的学生数量是当时的中国八倍多。中国自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开始追赶;到1930年代,两国的整体入学人数达到了平衡状态。
随后的研究发现,从1950年代起,中国政府持续扩大教育投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不中断中等教育发展,而大学教育则受到了严重冲击。相比之下,在1980年代初时,印度的大学生占比是中国的五倍多。然而,到2020年,中国已显著超过了印度,发送更多的大学年龄群体进入高等教育机构。
历史根源决定了这些轨迹的不同路径。中国的晚清政府追求培养具备军事生产技能的人才;而英国殖民者对在印度建立制造业基础则不感兴趣,他们倾向于培育文职人员和初级管理者。社会的中高阶层才有资格接触政府工作以及相关的教育背景。1947年独立后,印度决定在高等教育上加大投资,优先发展精英学院,但牺牲了基本的阅读与数学技能。
决定侧重于高等教育的选择是基于对大多数196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仍无法识字的考虑,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10%,而印度则高达50%。对于印度的儿童来说,辍学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他们开始上学的话),因为家庭劳动力短缺问题需要更多双手参与。
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意味着给大量年轻学生提供五年教育,并允许越来越多的学生继续接受12年课程教育,最终开启向16年教育路径的大门。中国选择了这条道路。研究的另一个关键发现是有关大学专业。历史上,印度在学士学位阶段倾向于社会科学毕业生。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开始增加工程技术、科学、医学及农业专家等专业的学生比例。
这一趋势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影响。美国学者 Kevin Murphy, Andrei Shleifer 和 Robert Vishny 在一篇研究中指出,一个希望加速发展的国家需要更多工程师而不是律师。在经济改革创造对人力资源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法律和经济学领域看到了复兴。
普遍的看法认为印度是“工程师的天堂”。确实,在微软、谷歌等科技企业担任创始人或首席执行官的人中,有不少是从印度走出的精英。然而,印度高等教育规模的惊人扩张——或称为印度理工学院系统——显示 Bharti 和 Yang 研究揭示了中国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中国工程和职业毕业生比例较高以及基础教育程度较高的特征,更易于实现制造业发展。”作者总结道。
1992年邓小平对中国的南巡访问体现了北京愿意接受西方资本的同时维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就在几个月前,印度新任财长曼莫汉·辛格也决断性地打破苏联式社会主义和孤立主义的传统政策框架,宣布印度将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地球上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一个其时已到的观念”,辛格引用维克多雨果的话表示,表达了这股潮流的势不可挡。
然而历史残留往往难以抹去。英国在印度教育体系中所植入的精英偏见仍在延续。Bharti 和 Yang 的论文最终一个发现证明了这一观点:1976年时,中国有1.6亿人因成人教育计划未受过正规教育;而印度仅有百万。给予这1.59亿额外思维能力后学习者以识字能力和基本数学技能的中国政府,其子代可能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Bloomberg Opinion 的文章继续探索了更多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想获取更多信息?请访问 Bloomberg Opinion 。或订阅服务。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65
原因:
文章整体呈现出对中国经济成长的正面评价,强调了中国在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和优势,并将这些进步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相联系。 具体来说: * 文章多次肯定中国教育体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例如“China began to catch up only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1905 bid”,以及“In the early 1980s, India’s college enrollment ratio was five times higher than China’s. By 2020, however, the story had changed: China was sending a far bigger share of its university-age cohort to tertiary institutions than India.” * 文章还指出中国在培养工程和职业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成功,并将这归功于中国教育体制的重点,“China’s higher share of engineering and vocational graduates… lends itself more readily to a focus on manufacturing,” 这些正面描述都体现了文章对中国发展的认可和赞赏。
原文地址:Education Is the Secret Sauce of the China-India Rivalry
新闻日期: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