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是否应允许建造象征性地位的‘超级大使馆’?这是个令人担忧的决定。

“超级大使馆”再次引起关注。原本似乎已经宣告终结的计划再度兴起——决定权落在了副首相安杰拉·雷纳(Angela Rayner)手中,这与去年当地代表们一致拒绝该计划形成鲜明对比。项目的启动显露出是工党试图重塑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关系的一枚棋子。

位于前皇家铸币厂遗址的规划项目面积近5.7万平方米(约614,000平方米),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西伦敦现有大使馆的规模,而且比美国驻京大使馆大出三分之一之多。这栋建筑物的总面积超过英国人口五倍有余的大使馆,并且还要比位于泰晤士河以南工业区、高达十二层楼的美国大使馆大得多。

这座巨幅项目将赋予中国外交官一个庄严的环境,象征着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全新角色和地位。因此,对中国外交官来说,最初遭否决后的挫败感可以理解。根据8月中国大使馆发出的信息,在外交关系中,国家有义务支持并协助完成使领馆的建设。英国政府已承认这一事实,他们在2018年同意中国购买该地后,同意了这项为高质量的大使馆项目。

然而,该项目在规模和国际背景方面引发警惕信号。自大使馆买入该地以来,中国与英国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18年的中英关系高点(尽管当时的建筑师前首相戴维·卡梅伦已经卸任)转至如今:香港被压迫、《97年转移协议》承诺的自由受到抑制;在俄乌冲突前夕宣布了与中国对俄罗斯的“无上限合作”;以及中国持续地指责英国官员批评其人权状况。

在这六年间,中国成为了现有国际秩序中的更具对抗性的对手。英国政府面对这种环境是否仍然认为应批准如此设想在关系更紧密时期建立的大使馆项目?中国为何需要这么多空间?

对比美国——英国最重要的盟友,或是其自身在美国的设施大小,在伦敦拥有比这两个地方都更大的大使馆是否合理?目前尚无令人信服的理由。将这样的标志性位置置于伦敦历史中心区,靠近著名旅游景点“塔楼”,并与北京对国际体系显而易见的敌意形成对比,这是何种意义的宣传胜利?

中国政府有义务帮助外交使团找到合适的办公地点,这一点无可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选址的提案都应获得支持。这一计划与前皇家铸币厂一样,属于另一个时代。

如果此项目得以实施,英国政府需要权衡在当前环境下的这一决策是否合理。”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75
原因:

文章多次使用带有负面意味的词语和短语来描述中国:
* **“ominous signs”**:  暗示中国行为带有威胁性
* **"changed place in the world"**:  强调变化为更具竞争力和挑战性的地位,带有一定的担忧色彩
* **“open adversary”**: 直指中国与现有国际秩序的对抗关系
* **"hostility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表达对中国的敌意和反弹 sentiment
* **"propaganda coup"**:  将大使馆建址视为中国进行宣传攻势的手段
文章也强调了以下负面因素:
*  中国对香港、俄罗斯的支持等行动被作者认为是挑战西方价值观的体现。
* 中国在英国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潜在影响力被描绘成一种压力或威胁。
这些词语和分析都表明作者对中国的发展趋势抱有警惕甚至担忧,而非积极正面看待。

原文地址:Allowing a London Monument to China's Power? Bad Idea.
新闻日期:2024-11-12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