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对华特许关税必要性,Katherine Tai明确表态”

Supply Lines是一份追踪全球贸易的日刊。

美国贸易代表Katherine Tai强调,对特定产品(如汽车、清洁能源及半导体)征收目标关税是必要的措施,旨在防范中国大举向美国倾销商品。她指出,针对某些行业吸引投资所实施的进口关税代表着美国防止遭遇“第二波中国冲击”的防御策略。Tai引用术语“中国冲击”,指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动荡,其中包括服装、电子产品、机械及家具等行业受损,导致美国丧失大量就业岗位。

然而,针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全面性关税措施, Tai警告应谨慎对待。特朗普在最近的总统选举中战胜了副总统拜登,并承诺对所有外国商品征收10%至20%的关税,对于来自中国的商品更是提出了高达60%或以上的更高税率。

Tai指出,“关税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但她强调:“仅凭一纸加税并不足以确保有效性。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并规划战略:我们的策略旨在加强美国经济,并对关键行业施以影响,这些行业将成为未来几十年的增长动力。”

拜登政府保留了特朗普在贸易战期间实施的大部分关税措施,并提高了对电动汽车、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和电池部件等商品的关税。此外,Biden还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增加了对中国产品的关税,这是美国工业政策的一部分。

Tai进一步解释说:“理解中国挑战的关键在于其规模带来的影响——它们有能力主导国际市场、排除竞争,并独享收益,这剥夺了你选择的机会。”“因此,关于经济安全及经济胁迫的讨论,在亚太经合组织地区尤为突出。”

同时,Biden政府也致力于使美国经济更具包容性,并在贸易协议中整合促进包容性的机制。Tai相信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与许多其他国家共享此目标。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60
原因:

文章多次使用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来描述中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例如:
*  "China deluging the US with imports"  (中国用大量的商品冲击美国)
* "devastating industries" (摧毁产业)
* "costing the US millions of jobs" (导致美国损失数百万工作岗位)
* "China Shock 2.0" (中国的第二波冲击)
* "dominate international markets" (主宰国际市场)
* "drive out competition" (挤垮竞争对手)
这些词语都突显了美国对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潜在威胁和担忧,暗示着一种竞争关系和警惕情绪。 
同时,文章将“economic security, economic coercion”(经济安全、经济胁迫)与中国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负面评价的力度。
因此,文章整体上展现出较强的负面情绪,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和经济影响持有担忧态度。

原文地址:US' Use of Targeted Tariffs Against China Are Necessary, USTR Katherine Tai Says
新闻日期:2024-11-14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