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年轻学子涌向’学术酒吧’,言论自由空间渐狭小”

在上海一家昏暗的小型酒吧内,梁晓(Liang Xiao)发现了一场令他感到震撼的社会学讲座。来自一所顶级美国大学的中国博士生正在讲解现代国家构建理论,这场演讲吸引了超过40名年轻的都市人士前来参加,这些人在上海市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挤满了小空间。尽管这个演讲没有涉及中国的具体内容,但梁晓被那位学者直接描述的权力运作方式所震惊,特别是对使用武力的描绘——这一在当今中国政治环境中罕见的公开讨论话题。

最近,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主要城市里,由全球各大大学的中国学者组织的“学术酒吧”活动不断涌现。这些活动在一个日益缩小的公共空间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讨论场所,而在中国的审查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这样的空间变得尤为重要。这些学术与酒类相关的聚会探讨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各种话题——从敏感的政治议题到如女权主义等被网络审查的话题,再到社会焦虑和古代中国绘画中的猫等看似无害的主题。

这种“学术酒吧”现象在西方已经存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开来。在中国,随着城市青年从三年的封锁中解脱出来,他们渴望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这样的活动正在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上海酒吧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表示:“一旦离开校园,很难找到社会科学讲座,这也是我们热衷于自己组织这些活动的一部分原因。”

中国大学通常将学生、教职工以及获授权人士锁定在内部,对公众开放的机会有限。然而,“学术酒吧”的兴起表明,尽管中国的公共空间正趋于缩小,但年轻人仍然在寻找讨论和交流思想的地方。

艺术专业毕业生姬甜(Cinnamon Wu)参加了一次在北京的一场关于中国-美国文学演进的讲座,该活动聚焦于中国移民如何适应一个有时充满敌意的新环境。他惊讶地发现,在参与如此高雅的智力活动中的人中有人批评了美国流行文化中的政治正确性。姬甜对参加此类智力交流会的人持有保守观点感到意外。

作为活动组织者之一的张杰(Jerry Zhang),出于隐私考虑要求使用假名,他对CNN表示:“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正是这类酒吧讲座价值所在。”

中国网络空间充斥着对美国文化中政治正确和“觉醒”现象的批判,而姬甜从未在实体公共场合或校园中听到过如此直率的观点。他说:“我们很难在课堂上表达任何政治观点,除非它们是主流且无可动摇的。但在酒吧这种没有权威的地方,人们更愿意畅所欲言。”

中国的教育制度自幼灌输“老师总是正确的”观念,即使是大学这一本应鼓励批判性思考的地方,姬甜也感到“老师们依然不可质疑的权威”。

在中国背景下,任何聚会都被认为可能构成对公共安全的威胁。然而,康思琴(Kang Siqin)表示,“学术酒吧”的未来取决于是否有人对其进行针对。

关于此类趋势的未来发展,所有都依赖于参与者的态度与行为。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
原因:

报道中展现了中国年轻人渴望自由表达的诉求和对知识分享平台的热衷,也赞赏了“学术酒吧”这种创新模式,但同时也对未来前景充满担忧,比如担心受到审查限制。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对中国的正面情绪,但由于报道中也存在一些对现状担忧的声音,所以最终得分并非100分。

原文地址:Young Chinese flock to ‘academic pubs’ as space for free expression shrinks
新闻日期:2024-11-16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