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经济在高债务背景下不应担忧即将来临的危机
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巨大的债务负担背后是长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力。统计数据显示,公共借贷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0%,更广义的财政赤字比率高达10%以上。这些数字,加上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经引发了北京方面的忧虑:债务危机是否即将到来?大规模刺激措施可能导致更多债务积累,并最终威胁到金融稳定。
对此,中国政府持谨慎态度,在9月承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财政支出以达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只宣布了一项价值10万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的方案。该计划旨在让地方政府在节省利息支出后有能力偿还供应商欠款和公务员未支付薪水。然而,这一举措并未新增借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刺激。
经济学家对刺激需求的预期已经有所调整:Goldman Sachs预计2023年中国总财政赤字,包括地方融资工具在内,将仅扩大1.8个百分点至GDP的13%。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部分可能继续减少,中国政府正收紧潜在的隐性市政负债。
然而,在担忧去杠杆化之前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是关键。在经济衰退期间,家庭通常会储备资金以备不时之需,而此时政府则需要扩大开支来避免经济陷入通缩螺旋。中国当前的做法恰恰相反——中央政府已对12个被认为风险高、容易发生违约的省份实施了紧缩措施,旨在遏制债务增长速度。但这可能导致整个区域出现深度衰退,地方政府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时还处于摸索阶段。
以西南部云南为例,2023年该省超过30%的GDP依赖于基础设施投资,而去年这一数字下降了11.4%,上半年又下降了9%(数据来源于Moody’s)。新近转向高端制造业——中国政府着重培养并愿意提供资金支持的领域——云南并未找到新的增长点。因此,其经济仅在上半年增长了3.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央政府采取的节俭措施适得其反,反而削弱了该省偿还债务的能力。仅仅关注过去债务规模来判断未来风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考虑未来资产端的表现。
中国政府不同于西方国家那样通过借贷支持日常政府支出,而是借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企业发展。因此,中国手中握有大量的资源——从收费公路到医院乃至银行,其账面净值可能高达17万亿元人民币或GDP的约140%(数据来源:Gavekal Dragonomics)。然而,通货紧缩的环境对资产销售的积极作用有限。
目前,企业和政府的利益在同一阵线上。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债务偿还与资产出售均变得更加困难,税收收入减少而地方政府仍需固定金额的支出,这凸显了当前决策中的矛盾所在:为何政府还在犹豫不决?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5
原因:
文章中对中国经济现状和政策举措表达了诸多担忧: * 指出中国高债务水平、财政赤字超10%,以及增长放缓引发了北京的债务危机焦虑。 * 批评中国政府谨慎应对经济挑战,缺乏雄心勃勃的刺激措施。 * 对地方政府采取的“救市”举措表示质疑,认为其弊大于利,会加剧区域性经济衰退。 * 担忧通货紧缩环境不利于资产处置和企业发展,并指责中国政府未有效应对挑战。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作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和担忧情绪。
原文地址:China Shouldn't Worry About a Debt Crisis Given Deflation
新闻日期: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