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池危机凸显中国的电动车主导地位

欧盟本应成为推动大陆向电动汽车转型的动力支柱,并打破中国在电动车辆领域的领先地位。然而,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分析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来有16个由欧盟牵头的电池厂计划中已有11家项目延误或失败。这标志着欧洲策略以惨败收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和中国的电池制造商,如三星SDI、宁德时代等,在欧洲项目中表现平稳,并且按计划运行。这意味着亚洲公司的影响力在这一行业进一步增强。若这一趋势持续加剧,西方汽车制造商将面临竞争压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及其组件制造商,中国如CATL及比亚迪不仅在技术研发上遥遥领先,同时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销售电池产品。相比之下,欧洲的竞争对手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电动汽车市场低迷迫使汽车产业调整发展计划并取消订单。

“国内电池生产能力的缺失正威胁着欧盟汽车行业的生存。”前阿斯顿·马丁首席执行官安迪·帕尔默表示。若无法建立一个强大的电动汽车供应链体系,汽车制造商可能将生产迁往已有成熟电池工业的地区,导致工厂关闭和大量就业岗位流失。

自始至终,这个建立欧洲本土电池产业的项目就充满风险。中国几乎垄断了全球80%的锂离子电池市场,并有六家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电池供应商都位于该国。中国对行业的高速扩张使得成本大幅下降,提高了新市场参与者的门槛。

在美国和加拿大也纷纷投入资金以吸引投资者,电动化竞赛在燃油车逐渐淡出舞台后愈演愈烈。梅赛德斯-奔驰、Stellantis(该公司正面临销量下滑,并在本月解雇了其首席执行官)已停止德国及意大利的两家电池厂建设,因为合作公司ACC将目标下调。

另一方面,Stellantis与CATL宣布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投资41亿欧元建立一家新工厂。虽然这为欧洲电动汽车供应链项目带来福音,但没有中国合作伙伴的技术支持,这一设想可能难以实现。

推动电动化进程中,Volkswagen凭借其在德国的极低成本优势显著领先,但其希望于2025年达到满产的能力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实现。英国电池初创公司Britishvolt也面临困境,在未启动计划投资46亿欧元(38亿英镑)并开设Blyth工厂前就已破产。

Northvolt是欧洲市场对本土冠军的最后一线希望,它的野心在瑞典、德国和加拿大建立工厂,并由前特斯拉高管创立。然而,该公司在生产提速与成本控制上遭遇挑战,在因质量问题取消20亿欧元订单后仅数月便削减了五分之一的员工,并关闭了位于瑞典的两家阴极材料生产厂,这些举动并未给投资者带来信心。

宝马去年由于质量问题对Northvolt价值20亿欧元的电芯订单进行了撤销。几周后,该公司宣布裁员并关闭了北欧地区的阴极原料工厂——Northvolt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未能安抚其投资者,公司随后在6月份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且已经累积了超过58亿美元的债务。

尽管如此,面对Northvolt面临的困境,“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表示。“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汽车能够以电驱动,那么我们需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将战略性的电动汽车组件保留在欧洲制造。”

欧盟错失机遇的原因,在于其汽车制造商在向电池技术转型上行动缓慢。而BYD这家本应只是手机电池生产商的公司却早在20年前就开始研发电动车并推出首款电动车型时,就已经超过了奔驰、宝马与特斯拉。

同时,各国未能加快本地电池项目进程,并提高对本土供应商的支持力度。中国则积极抢占先机,大规模投资国内电动汽车产业。当欧洲汽车制造商在去年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领域后,CATL已经稳坐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电池生产商宝座,而比亚迪更是驱动着电动车和电池组件研发领域的创新。

如今,尽管欧盟正努力扶持本地冠军企业的建设,但仍面临着技术人才匮乏、高昂的能源成本等问题,并发现建立高效生产线比预想中要复杂得多。大规模生产每千个过程都需精细调校以实现高效率产出。因此,复制中国或韩国工厂直接成为欧洲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电池制造依然是困难重重——需要巨额投资、激烈的价格战和微薄的利润空间,而这一切发生在高度精密的制造业环境中。”BloombergNEF分析师科林·麦卡雷奇这样描述。“在这一领域做得好的公司已经在这个行业里经营了很久。”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有风险沦为全球电池市场的第二梯队”,明斯特大学电池研究中心负责人马丁·温特博士警告说。“我们将面临与石油和天然气同样类型的依赖关系,只是对象从化石燃料变成了电动汽车。”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70
原因:

文章总体上对中国的表现较为积极,尤其强调了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并指出欧洲在这方面落后于中国。 
此外,文章还提到 CATL 和 BYD 的成功案例,以及他们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尽管文章也指出了欧洲的一些努力,但总体基调还是对中国在电池产业的强势表现表示赞赏和肯定。

原文地址:Europas Batterie-Desaster stärkt Chinas Dominanz bei E-Autos
新闻日期:2024-12-10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