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首次松动整体货币政策 旨在促进经济增长 停止价格下滑

中国治政局(Politburo)于上周一调整了国家的整体货币政策,自2010年12月3日以来的首次此举,作为一系列措施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提振经济增长并遏制广泛的价格下跌。政策声明显示,当局将实施“适度宽松”策略,转而采取不同于以往一贯的“审慎”政策立场——这表明中国央行在未来一年可能更愿意降低利率,并且可能会放宽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比例,同时增加更大规模的贷款发放。

此外,政策还呼吁采用更具主动性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将更加积极地扩大支出。提到了加强非正常的周期性措施的建议,暗示当局可能准备进一步采取行动以阻止经济增长率的下滑。

政局宣布的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了一个罕见的公开承认——中国政府在应对国家经济弱点方面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手法。

此次调整发生在上月底上海和深圳股市收盘后,股价未明显波动。香港市场则在公告发布后有所上涨:恒生指数收涨2.8%,创下数周来最佳表现。声明并未提供具体的资金数额或利率变化幅度等细节,在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政策具体措施可能还需等待三月5日全国立法机关召开的年度会议才能正式实施。

上一次全面调整货币政策是在2010年12月3日,转向“审慎”立场被普遍视为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强劲复苏的信号。

国内外经济学家对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提振经济持怀疑态度。主要问题在于消费者支出疲软:过去三年间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导致中产阶级大幅减少储蓄,许多人变得不愿在新车、餐厅餐饮等消费上花钱。尽管香港股市交易因这一消息而有所上涨预示着内地市场可能受益,但实际的经济收益可能会较为有限。中国家庭资产中用于股票的比例不到2%,相比之下,房产投资占比约70%。

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可能对债券市场形成轻微提振,因为利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会上涨。然而,在中国的家中并没有太多资金持有债券,主要是银行持有债券。

即便银行业在略低的利率下拥有更多贷款额度,但在所有方面都缺乏需求的企业或消费者也没有借债的动力。

政策声明发布后不久,政府宣布了11月份消费价格同比增长0.2%,低于分析人士预期。工业品价格(工厂、矿山、农场和其他企业向客户收取的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2.5%。整体的物价下跌现象称为通缩,对经济来说可能会极其有害,因为公司和家庭发现难以偿还银行贷款和债券的固定利息支付。

这一政策调整在发布后不久,中国的消费者价格增长仅0.2%,低于分析师预期;工业品价格则同比下降了2.5%。整体物价下降现象也即所谓的通货紧缩现象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为企业和家庭很难偿还银行贷款和债券上的固定利率债务。

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寻常的公开承认,表明北京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手段来解决该国的经济增长问题。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
原因:

文章总体上对中国政府采取的新措施持乐观态度,认为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摆脱低迷状态。 
例如:
*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首次在14年后放松货币政策,并称之为“组合拳”。
* 文章提到股市反应积极,香港股指上涨2.8%,认为这是对新政策的肯定。
* 文章虽然也提到了一些挑战和担忧,比如消费者的信心不足,但仍然强调了政府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和积极性。
这些语句都展现出作者对中国经济前景持一定的乐观态度,进而影响了最终得分。

原文地址:China Eases Overall Monetary Policy Stance for First Time in 14 Years
新闻日期:2024-12-09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