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何要为蝇头小利将伦敦地标拱手让给中国?

在英国的一角,将永远铭记香港。那是位于伦敦前皇家铸币厂前的一小块人行道。上周六,至少有2000名示威者聚集在那里,抗议拟议中新建的中国大使馆。五年前,北京镇压了前英国殖民地香港的民主运动。如今,流亡者行使着在香港被剥夺的言论和集会自由,他们或许能在这片土地上获得对这个共产党执政的超级大国的慰藉性胜利。

但总的来说,这不太可能。英国政府显然支持这个巨型大使馆项目,该项目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外交建筑群,面积是目前中国驻伦敦西区大使馆的10倍。英国政府希望借此重启与中国的关系,刺激经济增长。但至少,周末的集会造成了一些尴尬,它既削弱了官方对批准该项目给出的理由,也提醒了观察人士申请方的历史记录。抗议者们挥舞着横幅,这些横幅如果出现在香港,足以让他们身陷囹圄。他们将沉浸在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中。

包括维吾尔族和藏族团体在内的与会者,绝大多数来自香港,人数远超划定的区域,蔓延到了马路上,阻塞了一条途经伦敦塔对面历史遗址的主要交通干道。这彻底推翻了伦敦警察厅上个月撤回反对意见的前提。警方称,在获得了进一步的技术细节后,他们确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未来的抗议活动,而不会对道路网络造成重大影响。反对拟议大使馆的居民团体的律师在本周开始的听证会上抓住了这一事实大做文章。

导致警方改变主意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此前,地方当局曾两次一致投票否决该申请,但在警方转变态度后,地方当局也撤回了正式反对意见。这一问题在周二的首次听证会上引发了一些激烈的争论。中国大使馆的辩护律师在调查中表示,有关存在某种幕后交易的说法是“无稽之谈”。但在我看来,这并非无稽之谈。外交大臣大卫·拉米和内政大臣伊薇特·库珀在一封致规划督察员的信中披露了警方撤回反对意见的消息,日期为1月14日,比警方正式通知早了三天。拉米和库珀的信件日期也比财政大臣瑞秋·里夫斯结束访华贸易代表团,并宣扬合作的好处早了一天。

有一种观点认为,巨型大使馆的争议,与英国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东道国有义务为使团馆舍的获取提供便利,而皇家铸币厂的选址符合大使馆用地的规划政策。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政治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赞同中国政府的政治价值观或行为无关紧要,尤其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地缘政治盟友和敌人都征收关税的时代。如果与中国保持接触符合英国经济的广泛利益,那么这些利益应该优先考虑。此外,这是一个互惠的问题。《卫报》报道,英国驻北京大使馆也需要扩建,而中方在伦敦的计划解决之前,不会批准英方的扩建计划。

对于每一个合理的反对意见,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反驳理由。中国显然需要扩大其在伦敦的大使馆,外交礼仪要求英国政府必须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是这个特定的建筑。为什么新的大使馆需要如此巨大,甚至比中国在美国的大使馆还要大得多?要知道,美国的人口是英国的五倍。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恶意活动(包括间谍活动、黑客行为以及对中国人民的监视和恐吓),这让人对如此过剩的空间将被如何使用感到担忧。

皇家铸币厂法院以一座19世纪的乔治亚风格建筑为中心,还包括一座14世纪西多会修道院的遗址和黑死病受害者的墓地。它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地理位置优越,因此对居住者具有巨大的声望和象征价值。为什么要将这样一份宣传大礼拱手让给一个公开反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政权?如果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的经济优势足够大,那么所有这些反对意见或许可以被综合权衡。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中国自身的经济也面临困境,受到房地产泡沫和习近平主席对私营企业家的敌视的拖累。英国的经济官员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工党政府不体面的匆忙——在完成自己承诺的“战略评估”之前,就急于取悦北京——使其处于恳求者的地位,里夫斯宣称除了与中国接触“别无选择”。

如果英国要交易如此有价值的筹码,推翻地方民主和附近居民的合理担忧,那么它应该为此换取有价值的回报。上周六在皇家铸币厂外聚集的众多香港人提醒我们,有些事情尚未完成。媒体老板黎智英是英国公民,他已经在香港的监狱里待了1500多天,原因本质上是从事新闻工作。还有几十名其他和平活动人士因仅仅试图赢得选举而被监禁。根据香港观察(一个倡导团体)的数据,在香港镇压后,根据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移居英国的香港人被拒绝提取他们的国内养老金储蓄——这是香港北京任命的当局的卑鄙恶意行为。截至去年5月,总额超过2.75亿英镑。如果英国政府想要重启与中国的关系,为什么不将释放这些资金以及被监禁的活动人士(即使他们的罪行被接受,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服刑过长)作为代价呢?这将是真正的资金,会立即流入英国经济——远远超过里夫斯从中国之行带回来的微薄(而且很可能是虚幻的)每年1.2亿英镑的承诺收益。那确实会让在皇家铸币厂的那些人有值得庆祝的事情。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5
原因:

文章虽然也提到了英国与中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但整体上对中国持批评态度,尤其是在人权和政治制度方面,负面情绪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政府行为的质疑和负面评价上,以及对中英经济合作前景的担忧。

原文地址:Why Would Britain Trade a London Icon to China for Peanuts?
新闻日期:2025-02-13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