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紧缩难题:物价下跌为何不利于经济?**
中国正深陷通货紧缩的泥潭,且难以摆脱。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整体物价已连续两年下跌。如果如许多分析师预测的那样,2025年物价再次下跌,这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通缩。
今年一、二月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四年来首次转负。剔除食品和能源等不稳定因素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2月份下降了0.1%,这是15年多来的第二次收缩。
中国决策者已承诺采取更多措施来支撑经济增长并缓解物价下跌。在总统重返白宫后,中美之间再次爆发贸易战,中国正利用多年来积累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空间来应对。
他对中国商品征收的20%关税已经减缓了进出口和经济增长。通货紧缩指的是整个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它与通货膨胀放缓不同,后者意味着价格仍在上涨,只是速度变慢。美国目前的情况就是通货膨胀放缓,自2022年中以来,年度价格增长已显著放缓。
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后重新开放时,美国和其他大型经济体的物价飞涨,原因是积压的需求与许多商品的供应短缺同时出现。而此前对中国也会发生同样情况的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疲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打击了信心,导致人们不愿购买大件商品。对高薪行业(如科技和金融)的监管收紧导致裁员和降薪,进一步抑制了消费意愿。发展半导体和高科技产品的政策推动了产量增加,但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却很疲软,迫使企业降价。
更低的价格起初对消费者来说似乎是好事,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们会再次开始消费。事实上,他们可能会推迟购买昂贵的商品,希望价格会进一步下跌。推迟消费会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动,削弱企业利润,减少招聘和投资,并给收入带来压力。这可能导致消费再次下降,并形成进一步降价的恶性循环。
通货紧缩还可能提高经济中“实际”或经通胀调整后的利率水平。更高的偿债成本使企业更难投资,进而抑制需求,导致更多通货紧缩。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债务通缩”可能会引发经济衰退,因为人们拖欠贷款,银行受到冲击。
北京方面过去曾通过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来应对通货紧缩。但自疫情以来,政府在采取刺激措施时更加谨慎,担心给经济增加过多债务。决策者不愿回到过去那种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人为制造房地产繁荣的老路。国家主席习近平决心将经济转向半导体等先进技术。因此,刺激措施相对克制,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仍然有些悲观。作为经济前景黯淡的迹象,今年早些时候,国债收益率跌至历史低点后反弹。
过去两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降息,以降低借贷成本并刺激需求。官员们一直在努力扭转房地产市场的颓势,放松购房限制,降低首付门槛以及抵押贷款利率。他们要求银行增加对开发商的贷款,以便他们能够完成停滞的项目,并敦促地方政府购买未售出的房屋并将其改造成公共住房。虽然决策者没有向消费者直接发放现金,但他们已经补贴了汽车和家用电器的购买,并向低收入家庭和学生提供了补贴。
从2024年9月下旬开始实施的广泛刺激计划包括一项1.4万亿美元的计划,以帮助地方政府应对其债务。这些措施帮助经济在最近几个月趋于稳定,但经济学家认为这不足以扭转物价的下降趋势。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信心依然低迷。政府在2025年公布了创纪录的借款额,为推动财政刺激,广义财政赤字预计将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7.6%。但这与中国过去经济低迷时期或其它主要经济体在危机时期采取的措施相比仍然相形见绌。例如,美国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最初一年里,其预算赤字在一年内增加了超过GDP的15%。
中国政府还在2025年将其官方消费者通胀目标下调至2%左右,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虽然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上限而非具有约束力的目标,但此次下调是官员们默认了更快物价上涨将是一个挑战。
目前主要有三个衡量指标。最常被引用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它反映了家庭购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该指数在11月降至五个月低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的是制造商销售的工业产品价格的变化,该指数已连续两年多处于收缩状态。GDP平减指数是根据经济体的名义GDP增长与经通胀调整后的GDP增长之间的差额计算得出的。它提供了衡量整个经济体价格变化的最广泛指标,并且正处于本世纪以来最长的通缩期。
近来,交通运输一直是拖累消费者价格的最大因素,这主要是由于汽油和柴油价格下跌所致。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汽车制造商已要求供应商降价,这表明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对于更广泛的经济而言,根据彭博社计算的行业层面GDP平减指数显示,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工业部门在2024年录得最大降幅。政府对制造业的支持——从廉价贷款到优惠税收政策——增加了商品的供应,但消费者却不愿购买这些商品。紧随其后的是房地产领域的价格下跌,持续存在的房地产泡沫导致大量房屋库存积压。
特朗普重返椭圆形办公室还不到两个月,就对所有从中国进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了额外关税。中国则对美国产品征收有针对性的关税进行报复。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是否会兑现其将对华关税提高到60%的竞选提议,但世界顶级经济体之间进一步的贸易紧张关系可能会加剧。有迹象表明,其它国家可能会效仿美国的保护主义做法。韩国和越南在2月份表示,他们将增加对进口产品的海关管制,而墨西哥已与华盛顿讨论了类似的措施。
总而言之,这黯淡了中国2025年的出口增长前景。出口占去年中国经济扩张的三分之一。如果制造商面对国际需求疲软而不得不依赖国内买家,那么他们将更难提高国内价格。这可能会加剧通货紧缩的压力。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面临着中国一些公司利润因通货紧缩而下降的风险。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收紧腰包,高档汽车和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大幅下降。然而,债券市场却成为了大赢家,由于投资者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将采取激进的宽松政策,低风险政府债券的吸引力有所增加。中国的通货紧缩也可能会减轻全球经济中其它地区的通胀压力,因为中国廉价商品意味着贸易伙伴可以获得更便宜的进口商品。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问题,并详细描述了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包括消费不振、企业利润下降、债务风险增加以及国际贸易压力。虽然也提到了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整体基调偏向负面,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挑战性。
原文地址:China’s Deflation Problem: Why Falling Prices Are Bad for the Economy
新闻日期: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