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亟需重塑国家叙事
本周,加拿大自由党出人意料地赢得了第四个任期。但该党及其领导人,总理马克·卡尼,恐怕没有太多时间庆祝。与十年前贾斯汀·特鲁多大获全胜后对支持者说“阳光普照”相比,如今的情况已大相径庭。
卡尼的新任期伊始,就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清单。在经济方面,加拿大人期望政府迅速采取行动,缓解生活成本危机。Angus Reid研究所的民调数据显示,十分之九的加拿大人担心未来一年内可能出现经济衰退。特朗普总统曾将加拿大和墨西哥作为其全球贸易战的首批牺牲品,实施了 crippling 关税,之后暂停了一些,但同时不断重申他希望吞并加拿大,使其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起初,加拿大人认为特朗普只是“特朗普作风”,但他的言行一致让整个国家感到背叛、焦虑和愤怒。
卡尼在周一晚上的胜选演讲中,也呼应了选民的这种情绪。他告诉加拿大人,特朗普正试图击垮他们,“以便美国可以占有我们”,并向他们保证这“永远不会发生”。
现在,世界都在关注加拿大,就像观察全球实验室里的老鼠一样,观察它将如何对来自南方邻居的下一步行动做出反应。加拿大今天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重新定义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超越美国的影响。
加拿大人喜欢将自己视为彬彬有礼的维和人员。但我们对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的看法,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看法之间存在令人担忧的差距。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略多于一半的加拿大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受到积极评价。虽然不能直接比较,但与此同时,富布赖特基金会的一项全球调查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加拿大在世界各地“主要做好事”。
2015年,特鲁多竞选时承诺,在加拿大因失去软实力而受到批评后,将加拿大带回世界舞台。两年后,当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内要求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最终达成对加拿大在经济上不利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时,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支持寻找新的经济伙伴。
问题出在哪里?有些人会说是“环境”因素,毕竟经历了疫情和飙升的通货膨胀。另一些人会归咎于“执行力”的失败,即未能将既定政策贯彻到底。还有一些人可能会指责特鲁多将重点放在与他的支持者产生共鸣的问题上——性别平等、气候变化——而较少关注他们希望与之互动的国家。他最严厉的批评者会简单地谴责这位前总理及其内阁是不严肃的。
在过去的十年里,加拿大与美国以外的世界大国的双边关系恶化,而不是改善。在2018年因华盛顿的要求逮捕了中国华为公司的一名高管后,许多加拿大人认为与中国的关系已经无法挽回。随后,中国以报复为目的,监禁了两名加拿大人超过1000天。目前的经济关系同样紧张:加拿大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反过来,中国对加拿大出口的菜籽油、菜籽粕和豌豆征收100%的关税,对海鲜和猪肉征收25%的关税。加拿大西部的农民受到了损害。
加拿大和印度之间的外交关系甚至更糟。去年10月,渥太华驱逐了德里高级专员,理由是印度派遣刺客杀害了一名加拿大公民,此人是锡克教民族主义团体的领导人。德里强烈否认了这一指控,但仍然认为加拿大对极端组织过于宽容,因此采取了对等行动,驱逐了加拿大的高级外交官。尽管——或者说,也许是因为——大量印度侨民居住在加拿大,但两国的关系仍然处于低谷。德里政治机构主要将此归咎于特鲁多;目前尚不清楚卡尼是否有政治意愿来缓和局势。
或许,加拿大在北大西洋地区的前景更为光明。卡尼在他最初担任总理的短暂时间里,特意访问了伦敦和巴黎,而不是华盛顿。(本周,他说他将访问美国首都。)他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首次国际采访,期间他表达了完成加拿大和英国之间长期悬而未决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愿望。加拿大在2017年成功与欧盟达成了一项贸易协定。
在对军事开支的国际承诺方面,渥太华必须取得进展。自由党竞选纲领承诺在四年内增加180亿美元的支出,以达到北约的指导方针。
即使他未能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卡尼也得到了公众舆论的支持,这应该使他更容易兑现承诺。如果国内经济恶化,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由于美国的关税威胁和相关的不确定性,汽车制造厂正在暂时关闭。加拿大有石油和天然气可以出售,但缺乏一条从东到西的管道,以更有效地将其推向市场。至少,这位新总理会希望避免沉溺于让特鲁多陷入困境的那种华丽辞藻。在后者于2015年宣布加拿大“回归”后,他的批评者后来表示,他只是把加拿大拖回了过去。
本月主办商业7峰会和6月主办七国集团峰会,为加拿大提供了一个罕见而关键的重来机会。它不能再搞砸了。这一次,加拿大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谈论确保其在美国以外的经济和战略未来。如果卡尼想成功地为加拿大在世界上的地位辩护,他必须加紧努力。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中提到了中加关系恶化,包括华为事件、中国对加拿大商品征收关税,这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负面看法的存在。但是,文章也客观描述了事件,并非完全负面。
原文地址:Opinion | Canada Needs a New Story
新闻日期: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