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芭芭拉·德米克《竹林女儿》**
当年的计生办人员闯入家中,要强行抱走那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那天是晚春时节的一个上午,孩子的姑姑独自在家,入侵者破门而入。她的村庄位于中国湖南省的稻田和柚子园之间,原本与世隔绝,但现在却受到了外界的威胁。
一些人按住她的胳膊和腿,另一些人则强行掰开那个21个月大的孩子紧抓着她衬衫下摆的手。随后,这些人抱着孩子跳上一辆等候着的汽车,飞驰而去。
这个被拐走的孩子,小时候名叫芳芳,长大后名叫埃丝特,她的故事是芭芭拉·德米克引人入胜又令人不安的新书《竹林女儿》的主题。这本书讲述了这个女孩从中国孤儿院(她是被人口贩子带到那里的)到德克萨斯州一个福音派基督教家庭的家中的离奇经历。更戏剧性的是,这个女孩最终发现她还有一个双胞胎姐妹,一直由亲生父母在中国抚养长大。
德米克曾是《洛杉矶时报》的驻外记者,也是其他几本书的作者,其中包括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关于朝鲜叛逃者的《我们最幸福》。她是当今最优秀的东亚问题纪实作家之一。她用一个个坚实有力的句子,构建出宏伟的建筑。
德米克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她的故事往往经过多年的报道,具有罕见的情感冲击力。例如,在她关于朝鲜的书中,一对年轻恋人期待停电,这样他们就可以在黑暗中独处,这一幕令人难以忘怀。
这本书同样会激发强烈的感受。它的背景是中国限制家庭规模的雄心勃勃但又被误导的尝试——即所谓的“独生子女”政策。
从1979年开始,在接下来的36年里,中国当局对最私密的行为——生育——进行管制,有时采取残酷的手段,包括强制绝育、使用甲醛注射器进行晚期堕胎、破坏违规者的财产,甚至绑架。那些记录妇女月经周期的监督员被称为“月经警察”。据估计,到20世纪90年代,约有8300万中国人在计划生育单位工作。
人权倡导者发出了警报。特别是美国的福音派人士,他们通过国内堕胎政治的棱镜来看待这些举措。反对者对中国传统社会偏爱男孩的现象感到不满,因为人们依靠男孩在年老时赡养父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中国,一个常见的女孩名字是“要弟”,意思是“想要弟弟”。)
在1983年广为流传的一起事件中,一位中国父亲希望生个儿子,将他的女儿扔进井里,女儿尖叫着“爸爸!”这一事件激怒了美国人,促使一些活动人士——包括抚养芳芳的父母——收养中国儿童作为一种拯救。“上帝在精神上对我们所做的事情,”大型教会牧师里克·沃伦宣称,“他期望我们在身体上对孤儿做的事情,是重生和被收养。”
中国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确有很多令人震惊的地方。但这些恐怖故事也助长了冷战式的东方主义。拯救叙事——文明的西方,落后的东方——歪曲了很多事实。首先,正如学者苏珊·格林哈尔格所表明的那样,中国的政策本身植根于西方科学和经济学:它们是由中国火箭科学家构思的,旨在减少人口,从而提高中国的GDP,使中国在经济自由化后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它们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产物。
当涉及到婴儿市场时,情况确实如此。1992年,北京向国际收养敞开大门,最终助长了贩卖儿童的黑市。作为当时在中国工作的一名记者,德米克很早就提高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她在2009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被盗中国婴儿供应收养需求”的文章,然后追踪一个又一个线索,直到她能够确认芳芳在德克萨斯州的家人。
德米克本人也是这出戏中的核心参与者。最初,在发现这个女孩的身份后,她不得不对这个消息保密。养父母担心潜在的动荡,不想谈论此事,德米克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对亲生家庭隐瞒了这个孩子的确切下落。然而,几年后,养父母家庭的一名成员给德米克发了一条诱人的Facebook消息;他们准备讨论这个案件。
这对双胞胎最终重新建立了联系,通过视频通话,后来在中国见面。但这些相遇总让人感到有些紧张。有一次,女孩的生父问她的养父母,“你们花了多少钱买她?”
德米克在用经济学术语写作时,表现得最为冷静和分析,包括关于她自己。散文家琼·迪迪翁曾被问及,当她报道她的一篇文章时,遇到一个5岁的孩子正在服用LSD时,她有什么感觉。“让我告诉你,”迪迪翁冷冷地回答说,“那是金子。”读这本书,人们会感觉到德米克知道她拥有金子。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记者们梦寐以求的故事。
但记者也受到生产和消费的支配。“我的财务状况并不宽裕,”德米克在某个时候承认,她计算着自己让这对女孩团聚需要多少钱。她说服她的编辑支付一些费用;当然,代价是她将与世界分享她们团聚的细节。
如果这本优秀的书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即使,或者可能尤其是,像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故事——并不是理解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绝佳载体。这些举措跨越了三十多年,因地区和时间而异,过于多样化,无法通过这种单一的耸人听闻的经历来掌握。
幸运的是,德米克抵制住了用一个整洁的蝴蝶结来结束事情的冲动。她让我们不确定谁更好——在中国长大的双胞胎还是在德克萨斯州长大的女孩。这种不安感,源于对某种完整事物的无法实现的渴望,是德米克作品的标志。
我们渴望成为家庭、国家和教会的一份子——成为比我们自己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但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市场驱动的、高度个人主义的世界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流亡的孤儿。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虽然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但其中穿插了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负面现象的描述,例如强制绝育、晚期堕胎、以及对“重男轻女”现象的提及,这些都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
原文地址:Book Review: ‘Daughters of the Bamboo Grove,’ by Barbara Demick
新闻日期:2025-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