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在金融脱钩背景下撤离美国**
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IC),管理着1.3万亿美元的资产,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者之一。它曾持有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的大量股份,与高盛集团达成交易,并向华尔街的基金投入了数百亿美元。
如今,随着中美紧张关系加剧,投资障碍重重,北京方面寻求通过控制这家庞大的基金来降低风险,中投公司正从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撤退。据彭博新闻本周报道,中投公司正在缩减其在美国的业务,并已探讨出售其持有的部分美国私募股权管理公司基金股份。
中投公司影响力的减弱凸显了世界两大经济体金融脱钩的风险。尽管中投公司仍在继续投资,但其逐渐撤离美国的举动限制了中国在华尔街的影响力,多年来,该基金与众多金融巨头合作。这也减少了私募股权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促使它们更频繁地转向中东和其他资金雄厚的投资者。
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外国储备研究中心主任李杰表示:“中国标签让中投公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未来5到10年,中投公司的发展将面临困难。”
中投公司为维护其在华尔街的地位而做出的努力,可以从其最近取消的收购股份出售中看出。据知情人士透露,该财富基金聘请了投资银行家出售价值10亿美元的头寸,以减少其对KKR、TPG等大型收购公司的风险敞口,作为更广泛的投资组合调整的一部分。今年,正当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对中国征收不断升级的关税之际,出售谈判取得了进展,这引发了人们对中投公司是否在应对贸易紧张局势的担忧。
一些知情人士表示,私募股权公司的高管们致电中投公司,以了解这位长期合作伙伴的承诺。由于担心出售会引起人们对该基金在国际舞台上撤退的关注,中投公司取消了出售计划。他们表示,未来可能会以较小的股份出售重新启动。
中投公司在一份发给彭博新闻的声明中表示:“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市场导向的,并根据审慎的风险管理和商业决策进行调整。”该公司还表示,不对“投机性”报道发表评论。“我们仍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符合我们长期原则的投资。”
中投公司撤退的计划已经酝酿多年,但在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这一趋势预计将加速。美国正计划为中投公司等中国基金设置新的障碍,将其排除在外国投资审批快速通道的公司名单之外,并限制对某些行业的投资。与此同时,北京方面也变得谨慎起来,担心像中投公司这样的国有投资者在美国承担更多风险,因为贸易战正在肆虐。多年来,外汇储备的减少和新增资本的限制也阻碍了该基金的发展,削弱了其在中国国内的作用,导致员工流失。
如今的中投公司与2007年首次亮相时的情况大相径庭,当时它向摩根士丹利伸出了援手,而这家华尔街公司正遭受巨额交易亏损的打击。当时,负责为中投公司进行纾困谈判的是总裁高西庆,他在马拉松式的会议和直升机接送他前往曼哈顿后备受煎熬。有一次,他胸部的疼痛非常剧烈,以至于他在地板上躺着进行谈判,周围都是渴望获得中国资本的美国高管。该基金最终向摩根士丹利投资了68亿美元。
高西庆后来写道,这场危机“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现在已经变成了被追逐的人”。
这对中投公司来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刻,巩固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中国在2007年成立了中投公司,当时中国经济正以两位数的速度蓬勃发展。外汇储备在几年内膨胀了七倍,给人民币带来了压力。该基金的任务是在海外投资数千亿美元,包括公共市场和私人交易。中投公司最初从财政部获得了2000亿美元的注资,此后其资产已膨胀至超过1万亿美元,仅次于挪威。
早期的投资包括一系列全球金融和工业领域的家喻户晓的名字,反映了中投公司作为资本来源的影响力。当私募股权巨头黑石集团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上市时,中投公司是其最大的股东之一,这标志着该基金在中国境外的第一笔重大投资。此后,中投公司成为黑石基金的定期投资者,多年来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为了巩固这种关系,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苏世民经常拜访中国高级官员。
除了对黑石集团的30亿美元投资外,该基金还向加拿大矿业公司泰克资源、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和电力公司法国电力集团等公司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在现在看来几乎难以想象的举动中,中投公司在2017年特朗普访华期间与高盛集团成立了一家基金。该合资企业最初计划在美国各行业投资高达50亿美元,但后来缩减至25亿美元。在完成了一些投资后,包括在2018年收购橡胶密封件制造商博伊德公司,该合资企业的投资期已经结束,不再寻求交易。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高盛对华的总体政策是在美中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保持低调。高盛的代表拒绝置评。
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以及一些糟糕的投资激怒了北京方面的老板,中投公司在美投资开始放缓。在特朗普政府挑战中国的出口补贴后,特朗普加大了贸易关税和技术出口限制。拜登政府随后收紧了对中国在美投资和美国在华投资的限制。此后,该基金已经抛售了许多美国资产,包括其在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的大量股份。据知情人士透露,新的投资已经放缓。由于充分意识到华盛顿的严格审查,中投公司避免了需要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批准的投资。
最新年度报告显示,总体而言,包括私人投资和对冲基金配置在内的另类资产在2023年降至48%,低于前一年的53%,低于其50%的目标。
加拿大养老基金的一位私募股权负责人表示,他们很少再看到中投公司参与共同投资交易。他们认为,这家中国基金已经被挤出市场,尤其是在包括中东在内的其他大型投资者进入市场并可以开出大额支票之后。该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正试图淡化与中国和中投公司的合作关系。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国研究高级研究员刘宗媛表示:“中投公司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已大幅减少。”
中投公司表示,该公司进行了“经过计算的投资”,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和私人信贷等具有高潜力的行业,并正在探索新兴市场的机会。截至2023年,中投公司超过60%的公共股权投资在美国,这是最近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的10年中,该基金的年化回报率为6.6%,超过其业绩目标31个基点。
尽管中投公司在美国变得更加低调,但这并没有阻止该基金进行投资,也没有阻止全球公司向其示好。一位去年在北京拜访该基金的金融高管在游说中看到了KKR的联席首席执行官乔·贝。据报道,中投公司最近前往中东寻找交易,并与印度尼西亚的主权基金合作。
与此同时,中投公司在美国面临的障碍继续增加。特朗普在其2月份发布的“美国优先投资政策”中将中国列为外国对手,称中国利用其投资以“可见和隐蔽的方式”获取战略产业的尖端技术和影响力。他承诺使用“所有必要的法律工具”,包括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限制中国投资从技术到医疗保健和能源等一系列行业。为了阻止像中投公司这样的中国投资者,美国财政部正在制定一份优先投资者名单,这些投资者将通过CFIUS的快速审批,知情人士表示,像中投公司这样的中国投资公司可能会被排除在该名单之外。
另一个不利因素是特朗普政府正在加大力度,以在全球范围内对战略资产进行有意义的投资,以达到地缘政治目的。它拥有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其具体任务是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且正在制定一项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政策,只要他们切断与中国的联系。美国甚至正在制定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计划,以促进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战略领导地位,但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上个月表示,该计划正在搁置。北京中央大学的李杰表示,如果创建,新基金将直接与中投公司竞争,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教授史宗瀚表示,私募股权基金现在必须进行更多的尽职调查,以确保与中投公司的任何投资都不会违反美国法规。他撰写了三本关于中国经济和政治的书籍。
他说:“从严格的合规角度来看,美国法规可能已经给一些交易带来了影响,尤其是在技术领域。”
当能够进行美国投资时,中投公司面临着被转移到所谓的“并排车辆”中的前景,这样它就不会与其他客户混合。一位代表主权财富基金的律师表示,近年来,私募股权集团已在投资文件中添加了条款,以此来隔离某些投资者,包括中投公司。这些例外情况现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可以帮助避免触发CFIUS的审查。
中投公司在国内也面临着挑战,因为北京方面限制了全球投资。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中投公司和其他中国公司报告其海外投资,因为它加强了对交易的审查。知情人士表示,政府通过放慢或推迟注册反馈来阻止一些美国投资,担心资本的安全。中投公司变得更加谨慎,担心美国政府会像对俄罗斯那样冻结中国资产。国家发改委没有回复寻求置评的请求。
刘宗媛表示,这种转变使中投公司的投资选择减少。
她说:“中投公司摆脱美国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找到能够提供同等财务回报、政治准入和其他非财务利益的替代市场或资产。目前还没有替代方案。”
史宗瀚表示,中投公司已经失去了一些冒险精神。史宗瀚还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1世纪中国中心主任。在前任领导人高西庆和楼继伟的领导下,中投公司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全球金融专家,并拥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在中投公司早期的一些投资中,金融危机后表现不佳,这让该公司感到谦卑。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一些石油和天然气投资遭受了损失。国家审计署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审查发现,管理不善和“渎职”导致中投公司在海外遭受损失。
一些投资的实现时间比预期要长。黑石集团在2007年首次公开募股后的18个月内总共损失了约80%。由于黑石集团的股价持续低迷,中国前总理朱镕基于2008年向时任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介绍了苏世民,称他为“那个让你赔钱的人”,苏世民在他的2019年出版的《What It Takes》一书中回忆道。这项投资最终获得了收益,中投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剥离了这项投资,作为更广泛的股票投资组合调整的一部分。
中投公司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也出现了偏差,因为在纾困后,该公司的股价暴跌,导致了一些买家的后悔。高西庆表示,他后悔中投公司未能要求一项条款,该条款本可以允许该基金在银行股价下跌后降低其转换价格。他认为这是缺乏经验造成的错误,称之为“我心中永远的痛”,该公司在2017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写道。
这些早期好坏参半的回报让中投公司变得更加谨慎。
史宗瀚表示,他们越来越“不愿冒险”。
对于中投公司的员工来说,挫折感正在不断增加。其提高中国外汇储备回报的任务的紧迫性正在减弱。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得更加灵活,以及其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得到加强,现金储备已从2014年的峰值下降。
这削弱了中投公司的作用,使其可投资的新资金减少。关于政府定期注资的讨论已经平息,而通过筹集资金来扩大规模的计划也无处可去。随着离岸投资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名为中投资本的部门于2022年被合并回主要业务,该部门负责监督数十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和基础设施投资。
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中投公司与生俱来的负担之上——中投公司每天需要赚取3亿元人民币(4200万美元),才能帮助偿还用于筹集其初始资本的特别政府债券的利息,前董事长楼继伟在该基金成立时表示。寻求允许在国内市场投资的努力迄今为止一无所获。
史宗瀚在谈到中投公司的撤退时说:“我不会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美国法规。中方已经学会了更加谨慎。他们可以部署的流动资产池已经大幅缩水。”
该基金甚至面临着来自内部的竞争,因为中投公司的国内部门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中国金融公司的股份)的地位正在上升。它实际上现在是政府在股市下跌时购买中国股票的工具。据知情人士透露,已经有关于汇金成为政府管理国内金融资产和中投公司持有的海外资产的总体平台的讨论,尽管没有具体的迹象表明这种情况会在短期内发生。
其他基金正在稀释中投公司的任务。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投资部门已经很大,而其他主权投资者,如丝路基金和中国改革控股公司,正在投资于“一带一路”国家。
所有这些举动都限制了中投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招聘的投资专业人士的机会。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审查和减少的薪酬,导致近年来数十名高级员工离职,转而到其他公司寻求更好的待遇,尽管这种外流最近有所放缓。
李杰表示:“没有必要积极扩大中投公司的规模,因为这会产生更多的投资问题。小船更容易操纵。”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虽然在描述中投公司在美国投资遇到的挑战和撤退的现象,但同时也提到了监管审查、投资风险等负面因素,以及早期投资的一些失败案例,这些都对中国在国际投资方面的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原文地址:China Fund Giant CIC Pulls Back From US in Financial Decoupling
新闻日期: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