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者价格通缩加剧,需求疲软持续**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发布的数据显示,生产者价格跌幅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掩盖了消费价格的温和改善,并加剧了应对通缩压力的紧迫性。工厂出厂价格通缩已持续33个月,同比下降3.6%,为2023年7月以来的最大降幅,且远超经济学家的预期。
消费价格指数(CPI)意外上涨0.1%,结束了连续四个月的下跌趋势,但这可能反映了政府补贴的短期效应,而非信心的持久复苏。持续疲软的通胀可能会继续给决策者带来压力,要求加大刺激力度,以摆脱价格、商业利润和工资下跌的恶性循环。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也加剧了通缩压力,它们之间残酷的价格战正受到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受投资者猜测将出台更多刺激措施以缓解通缩的影响,中国股市一度上涨0.4%,创下年内新高,但收盘时涨幅收窄至0.1%。全球贸易逆风对出口导向型行业造成了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价格跌幅较上月有所扩大。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给依赖全球市场的企业前景蒙上了阴影,因为国内需求依然疲软。
国家统计局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生产者价格环比下降的部分原因是恶劣天气影响了建筑工程,给原材料价格带来了压力。煤炭工业的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为2007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国家统计局将此归因于可再生能源使用量的增加,从而减少了对煤炭的需求。
消费价格的回升主要是由于石油和其他工业消费品价格的回升,使其同比降幅从1.0%收窄至0.5%。黄金和铂金首饰价格分别上涨39%和16%。家用纺织品和家用电器价格也有所上涨,而汽车价格的跌幅有所收窄。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如果排除与贵金属相关的CPI,我们估计CPI仍处于通缩状态。”他们补充说,他们预计全年消费者通胀率将维持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0.2%的低位。电子产品和汽车可能受益于一项旗舰补贴计划,尽管该计划上个月在几个省份因国家政府分配的资金用完而暂停。此后,有关部门承诺拨付更多资金。
但经济学家警告说,北京需要采取更可持续的措施来重振信心。彭博经济的一项新指标显示,自2024年末以来,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未能显著提振信心,主要是因为就业前景和收入增长的改善有限。各行业的产能过剩也加剧了通缩压力。尽管中国领导人已承诺削减部分行业的产量,但一些分析师警告说,由于地方官员力求避免失业,价格战将持续多年。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主任在周三的吹风会上表示,预计中国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达到140万亿元人民币(合19.5万亿美元)左右。这一粗略估计意味着,今年名义经济增长率可能在3.8%左右。鉴于官方设定的5%的扩张目标(经通胀调整后),这将使GDP平减指数(衡量整个经济价格的广义指标)今年达到1.2%,表明通缩正在从2024年开始恶化。
荷兰国际集团(ING Bank NV)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当局在支持经济方面似乎采取了一种依赖数据的策略。“如果我们看到经济进一步放缓,没有理由不再次加大刺激力度。”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3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生产者价格下降和通缩压力,这反映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虽然文章也提到了消费价格的小幅上涨和政府的刺激措施,但整体基调偏向负面,暗示经济下行风险。
原文地址:China’s Producer Deflation Worsens as Weak Demand Persists
新闻日期: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