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这片地缘政治的泥潭中,中国仿佛找到了一种与美国不一样的优势位置。这里的利益纠葛远非简单,对中国的关键关切,除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之外,并没有那么核心的利益诉求。
相反,美国在这个地区陷得深,被迫分心且资源耗费巨大,同时在世界舆论中的声誉受损,这一幕似乎让中国看到了机会。实际上,中国可能正接近自己的决定性时刻。伊朗作为它的盟友之一,已显现比预想中更加脆弱的一面。以色列军事和情报上的胜利正在质疑德黑兰的能力、持久力与战略价值。
至今为止,中国通过利用诸如伊朗、俄罗斯以及北韩这样的“轴心”伙伴,在全球范围内牵制美国而无需承担太多直接成本。不久的将来,它或许将不得不在提供更多的显性援助以维持这些盟友在战线上的参与,或减少紧张局面,转向与西方缓和关系之间做出选择。
就目前而言,选择可能看起来相对容易些:中国领导人认为与美国的战略竞争已经升级为一个无止境、不可逆转的生存冲突。因此他们需要尽可能多的帮助来抵消美国在硬实力与盟友方面的优势。既然这些盟友出于自身利益都在对抗美国的力量,中国自然有动力使其足够强大,不断分心并耗尽美国的资源,就像伊朗通过代理人在以色列的行动所展示的那样。
然而这种逻辑存在两个关键缺陷:
首先,中国与俄罗斯、伊朗以及北韩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将这四国视为一个轴线夸大了它们之间共享的利益和战略目标的程度。除了共同对美国力量的恨意之外,很难找到更多把他们紧紧相连的因素。更为令人困惑的是,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的人,却在梦着不同的梦想;每个国家都希望从这种伙伴关系中获取比维持关系所付出的成本更多的好处,倾向于避免自己直接正面冲突的风险。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这是由于俄总统普京对于西方决心以及乌国抵抗能力的严重误判造成的。这表明中国不能指望其盟友牺牲自己的核心利益,或冒险以满足自身需求。
其次,这些盟友的实力也比中国政府预估得要弱。历史上,中国往往高估了盟友的力量,将其理想化为希望它们拥有的力量。直到最近遭受像海地黎巴嫩和伊朗对以色列的无力导弹袭击这样的严重打击后,中国的领导人才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假设与未来的预期。
因此,面对的选择变得明了:一方面,北京可以维持在两线作战的状态,以折扣价格大量购买伊朗出口的石油,并避免干涉其军事行动或参与其核计划。双边安全合作仅限于象征性的海军演习;另一方面是为俄罗斯提供更多致命援助,帮助重创正在遭受以色列打击的伊朗及其盟友。
然而,这种援助的代价只会加速与西方关系的破裂,且没有确保伊朗或其他伙伴能够履行承诺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寻求从与美国的长期冲突中脱身,似乎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之一。这将使得中东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下降,并限制对不可靠盟友的责任。
尽管如此,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信任基础薄弱,因此缓和关系并非易事。但若不这样做,持续押注那些可能得不偿失的盟友,则代价将会更高。
毫无疑问,美国在中东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而在中国这里,中东局势同样严峻。寻求平衡、避免两面受敌或许是最佳策略。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
原因:
尽管文章分析了中东对中国来说带来的挑战和困境,但同时也承认了中国在该地区的一些优势,例如较少的战略利益受损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消耗。 因此,作者并非完全否定中国的表现,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客观、较为平衡的视角。 这导致最终得分不是完全正面(100分),但也高于中性(0分)。
原文地址:Middle East Is a Quagmire for China, Not Just US
新闻日期: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