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美元力量与中国韧性的双重考验**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对中国经济发起了一场多管齐下的攻势。然而,早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执政时期,中国就预见到了这一挑战。一个建立在开放和相互依赖理念之上的美国体系,正与一个被构建成控制堡垒的中国体系展开较量。双方都拥有强大的资源,但只有一方为这场斗争准备了几十年。
自2017年特朗普首个任期开始以来,美国对华立场已从建设性但日益谨慎的接触,转变为激烈的竞争甚至公开的敌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面临着接近40%的关税。用于中国科技公司的尖端半导体供应受到限制。曾经备受美国大学实验室欢迎的中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学生,如今在边境受到严格审查。中国母公司拥有的社交媒体应用TikTok在美国市场的命运悬而未决。
华盛顿方面的假设是中国现在一定举步维艰。难道它不是依赖美国客户和技术吗?当然,只要国家主席习近平拿起红色电话,致电白宫承认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现实却大相径庭。诚然,特朗普的政策转变对北京来说是一个问题。彭博经济研究的计算显示,目前的关税水平将抹去对美销售额的50%以上。但这远非中国发展故事的终结。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低于二十年前7%的峰值,那是在努力摆脱对美国消费者依赖之后实现的,其刻意程度不亚于美国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努力。这意味着,即使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有一半被抹去,对整体经济的打击也只有1.5%。当然,这不是好消息,但远非灾难。
由于美国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他所有国家发动贸易战,其损失可能也大致相同。彭博经济研究的模型估算显示,随着进口价格上涨和供应链中断,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受到约1.6%的冲击。
(中国版ChatGPT)的算法表现优于预期,表明其程序员足够聪明,可以绕过美国对半导体供应的禁运。对制造和国防工业至关重要的稀土元素的控制,使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出口管制武器——今年在中国日内瓦和伦敦的谈判中,中国就利用这种武器从美国那里获得了让步。
结果是:即使经过近十年的美国努力遏制其制造业实力,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仍然居高不下。
为什么中国表现得如此有韧性?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从清朝的最后喘息,到短暂的民国,再到毛泽东时代的混乱和改革开放的进步,一直存在一个突出的不变因素:为现在正在上演的斗争做准备。
它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在受到外国入侵者的羞辱后,中国的思想家开始致力于通过现代化实现“自强”。严复生于1854年,毕业于英国海军学院,他将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和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西方学者的著作翻译成中文。他从赫胥黎那里引入了“适者生存”的思想,认为国家就像自然界中的物种一样,必须不断壮大自己,以避免成为更强大对手的牺牲品。
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的共产党和蒋介石的国民党之间的斗争中,毛泽东承诺有效抵抗日本侵略者,以及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社会的梦想,是他吸引力的中心。从1949年开始执政后,他推行了一种强行推进工业化的方法,但最终却成了许多中国人的坟墓。这条道路是曲折的,但目标是坚定不移的:避开外国的威胁。“美帝国主义者一直想摧毁我们,”他警告说。
在毛泽东1976年去世后不久开始的改革开放时代,自强目标保持不变,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何新警告说,随着中国的崛起,“感到竞争威胁的发达国家将寻求压制中国。”他有一个应对计划:“由于始终存在被摧毁的威胁,建立一个完全自力更生的工业体系自然应该是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这种思想是历次发展计划的幕后推手。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旨在缩小与美国在信息技术、自动化和其他领域的差距。1994年,电信设备冠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告诉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一个没有自己交换机的国家就像一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国家。”任正非关于工业自给自足与国家安全之间关系的教训,是美国现在才开始重新认识到的。
在江泽民的继任者胡锦涛的领导下,优先事项是“自主创新”,即将外国技术引进,以及建立“防火墙”,以阻止西方的影响。早在美国关于TikTok影响力的辩论开始流行十多年前,谷歌、Facebook和Twitter就发现自己站在了这堵墙的错误一侧,并被有效地冻结在中国市场之外。阻止美国巨头为中国自己的科技公司——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的蓬勃发展打开了空间。
自2013年上任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他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将北京的技术雄心从自给自足扩展到包括IT、机器人、高速铁路和电动汽车在内的行业的全球领导地位。他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对美国消费者的依赖,并通过对港口、铁路网络和公路的投资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虽然这两个计划都没有取得明确的成功,但已经取得了切实的胜利,包括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出口的激增,以及与其他新兴市场更强的联系。特朗普将不断扩大的金砖国家联盟——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以及其他几个国家——视为一个反美俱乐部。
与此同时,在美国,政策是由后冷战时期的傲慢自大塑造的。苏联的解体使领导人相信,民主和资本主义已经获胜,专制主义和国家控制的日子屈指可数。比尔·克林顿总统称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在中国创造积极社会变革的最重要机会”。他的继任者乔治·布什和贝拉克·奥巴马几乎没有改变方向。
专注于下一个季度盈利报告的美国跨国公司将其供应链转移到中国的低成本工厂。一项隐性协议达成了:获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消费和劳动力市场的机会,以换取为现代工业提供动力的关键技术蓝图。只要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等公司签署与中国本土公司的合资企业,它们就会受到欢迎。麦当劳和肯德基开设了数千家门店。但进入电力和钢铁等战略上游产业的渠道仍然受到严格限制。
在自由贸易和市场竞争的最佳世界中,美国方式的活力应该每次都能获胜。在我们现在所处的保护主义和经济治国之道的次优世界中,中国的计划方式仍然会带来巨大的成本,但其好处也更容易辨别。
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西和凯尔文·兰开斯特在1956年提出的次优理论认为,如果完美市场的条件之一缺失,坚持其他条件——而不是寻找次优的适应方式——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中国的国家计划者花了数十年时间开发次优世界的工具。而美国的同行却没有。
当然,美国并非完全没有大棒和胡萝卜。对先进半导体背后知识产权的控制,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可能无法使华盛顿对中国造成致命打击,但肯定可以打出一些痛苦的拳头。英特尔和台积电等公司的投资承诺高达数千亿美元,表明特朗普将制造业带回国内的尝试至少获得了一些进展。作为一个自由市场民主国家,美国具有中国国家控制的单一政党制度所缺乏的纠正错误的能力。
相反,中国缓慢的房地产崩盘、不断膨胀的工业产能过剩和高企的债务意味着特朗普的关税打击几乎不是在一个吉祥的时刻到来。欧盟采取类似的保护主义措施可能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布鲁塞尔已经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近就中国“用廉价的、补贴的商品充斥全球市场,以消灭竞争对手”的言论,在实质上与特朗普相呼应,即使语气更接近外交礼仪。
“我不怪中国,”特朗普在4月2日关税大戏后不久说。“我责怪那些坐在那间美丽椭圆形办公室里的办公桌旁的人,是他们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他的解决方案可能会适得其反。关税和出口管制最终可能会给硅谷带来比给深圳带来更多的问题。不过,在诊断问题的原因上,特朗普说得有道理。美国认为自由贸易会改变中国的领导人;事实上,它赋予了他们权力。现在,面临痛苦转型的是美国。奥利克是彭博经济研究的首席经济学家。朱莉负责彭博经济研究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报道,韦尔奇是首席地缘经济分析师。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10
原因:
文章肯定了中国在面对美国压力时表现出的韧性,强调中国长期以来为应对外部挑战所做的准备,以及中国在全球出口中保持的份额。作者也提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和市场多元化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肯定。
原文地址:Trump's Tariffs Test Dollar's Power and China's Resilience
新闻日期: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