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在长期价格战中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销售电池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品牌数量已从500个锐减至129个。咨询公司艾睿铂预计,到本十年末,其中只有十几个品牌在财务上能够维持。
问题在于,生产仍然过多,而买家不足。制造业产能过剩不仅仅是电动汽车行业的问题,全国各地的工厂生产的商品都超过了国内外的需求。由于公司不断降价以吸引顾客,导致了中国所谓的“内卷”,即破坏性的过度竞争带来不断递减的回报。
这种内卷加剧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通缩压力,促使政府试图控制产能过剩,并提高了进一步干预的可能性。这也造成了与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因为中国生产商正在倾销更多低成本商品。
中国各省、市甚至地区的官员都有自己的增长目标,以支持国民经济。历史上,房地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柱,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意味着制造业对于实现这些目标变得更加重要。地方政府通过补贴和其他支持来支持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对于中央政府认定的经济增长“三大驱动力”——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技术——以及象征着习近平主席所称“自力更生”的高科技制造业。
中国中央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鼓励对某些被认为是优先领域的投资,如芯片制造和汽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过去十年,对这些“受青睐行业”的财政支持——以现金补贴、税收优惠和补贴信贷及土地的形式——每年约占GDP的4%。
由投资推动的制造业扩张使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力量——例如,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近80%的太阳能组件制造能力。但这种增长已经超过了需求,以至于中国的太阳能组件制造能力几乎是去年全球需求的两倍,组件制造商正艰难地实现盈利。
在各个行业,这种产能过剩引发了价格竞相下跌和企业利润的侵蚀。虽然较低的价格最初可能对消费者有利,但对公司利润率的压力对更广泛的经济构成威胁。企业可能被迫削减成本和裁员,从而减少家庭收入和支出。这可能促使进一步降价以吸引顾客和维持市场份额,导致螺旋式下降。
如果人们期望价格进一步下跌而推迟购买,可能会加剧价格持续下跌和抑制经济活动的恶性循环。长期的通货紧缩可能使中国面临经历其自身版本的日本“失去的几十年”经济停滞的风险。
目前,这种经济萎靡已经转化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长的通缩期。截至今年第二季度,GDP平减指数——衡量整个经济价格的广泛指标——已经连续九个季度下降。价格下跌比中国在2015年上次应对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时更为普遍。
在7月份的一次经济政策会议上,中国最高领导层承诺打击“恶性”价格竞争,这场运动正在各个行业展开。国家能源局正在对煤矿进行抽查,并警告说可能会关闭产量超过允许水平的矿场。一项针对石化和炼油行业的整合计划正在制定中,其中较小的设施将被逐步淘汰,过时的业务将升级以提高产量,并鼓励工厂转向用于人工智能和电池等尖端应用的特种化学品。
自从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2024年初加大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批评力度后,中国官员基本上避免使用这个词,认为这是一种阻止中国提升价值链和发展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论点。但政府最近的反内卷措施似乎默认了整个经济中的供应已经超过需求。
一些公司正在政府可能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之前做出改变,以解决其行业的供应过剩问题。中国多晶硅制造商(太阳能组件的关键原材料)计划今年成立一个联盟,以购买和闲置该国约三分之一的多晶硅制造能力。中国在2024年底拥有生产323万吨多晶硅的能力,约为今年预计需求的两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
许多参与最激烈价格战的行业都由私营企业主导,限制了政府采取直接行动的能力,例如强制削减产能。据彭博社报道,今年6月,中国官员警告主要电动汽车制造商的负责人要“自我约束”,并表示他们不应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汽车或提供不合理的价格削减。其中包括特斯拉,自2023年以来,该公司一直是该行业价格战的主要推动者,多次降价,损害了自身的利润。
政府的指示似乎产生了一些影响,因为中国前20大汽车品牌在7月份要么保持了折扣不变,要么加大了折扣,要么只是略微减少了折扣。
在省级层面,考虑到对就业和税收收入的负面影响,官员们通常不愿关闭国有企业拥有的较旧或无利可图的工厂,或撤回对私营工厂的财政支持。中央政府正试图通过消除各省之间的壁垒的“统一大市场”来结束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省之间低效的资源配置。
今年早些时候,习近平批评各省涌入相同的新兴产业。《人民日报》报道,总统质疑他们是否都需要发展“同样的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
中国还需要通过减少产量和刺激消费支出来解决供需双方的问题。消费约占中国GDP的40%,而更发达经济体的这一比例为50%至70%。
政府正在推广去年启动的以旧换新计划,该计划补贴消费者升级到新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其他刺激需求的措施可能包括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就业和房地产市场。近年来,估计有70%的家庭财富与房地产相关。
持久的改变将需要对中国目前的增长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该模式依赖于投资和生产。摩根士丹利认为,地方政府的目标重点可以从纯粹的经济扩张转向包括消费和收入增长等指标。
政策制定者面临着微妙的平衡,因为遏制浪费性生产和解决产能过剩的努力可能会加剧中国的经济放缓,并引发破产和裁员浪潮。更高的失业率可能打开社会动荡的大门。
初步迹象表明,政府的反内卷运动可能会加剧美国提高关税的影响,因为工业产出和消费增长放缓,公司推迟扩张计划。今年前八个月,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了0.5%,是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外,同期最低的。虽然官员们渴望缓解价格压力,但他们也决心捍卫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应对特朗普总统利用关税试图将生产转移到美国的行为。制造业约占中国年度GDP的四分之一。
据彭博社5月份报道,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新版“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项于2015年发布的十年计划旨在使中国成为高端技术产品的领导者。
彭博经济研究和彭博资讯的分析认为,该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中国公司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针对的13项关键技术中的5项(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高速铁路)的全球领导者,并且在7项技术上正在迅速赶上。
“中国制造2025”的下一个版本可能会优先考虑用于制造半导体的设备,这是与美国竞争的关键领域,因为这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主导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美国限制了中国获得先进半导体和芯片制造设备,从而推动了这个东亚国家实现自给自足的努力。
中国的许多贸易伙伴已经对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影响力感到不安,但该国的产能过剩加剧了紧张局势,因为中国生产商希望将其剩余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虽然消费者受益于获得廉价商品,但这种涌入可能会破坏其他国家的国内产业。
特朗普将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在2024年有所增加)列为今年对中国商品征收新关税的主要原因。高额关税(在短时间内达到三位数)促使中国生产商从美国转向向其他市场销售。
这一策略意味着,尽管中国8月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下降了三分之一——这是连续第五个月出现两位数下降——但由于对亚洲、欧盟和非洲的出口增加,海外总销售额增长了4%。中国有望在今年实现超过1.2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纪录。日益严重的不平衡表明,该国的工厂引擎将继续依赖外部市场来吸收国内经济无法消费的产品。危险在于,这种溢出效应最终可能促使更多外国政府实施贸易壁垒,例如反倾销关税,从而使苦于生产过剩的中国公司处境更加困难。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卷”、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企业利润下降、失业风险和社会不稳定。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整体情绪偏负面。
原文地址:China’s Involution Problem: How Price Wars, Overcapacity Are Fueling Deflation
新闻日期: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