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领域的通货紧缩,在席卷汽车和快餐行业之后,如今正蔓延至肉毒杆菌和光子嫩肤等医美项目。
某公司已在中国主要城市开设了33家连锁诊所,推出化学焕肤项目,价格低至149元人民币(约合21美元),水光针为399元人民币。这些举措将中国医美项目的价格降至新低。该公司认为,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目标是接近韩国的医美价格水平——韩国是全球低价医美服务的标杆。
此举可能引发中国医美市场(估计规模达380亿美元)的价格战,重现消费行业的价格竞争态势,让中国消费者能够享受到5毛钱的晚餐和4200美元的电动汽车。
电商巨头京东也已在北京开设了两家医美诊所,部分项目的价格甚至低于上述公司。尽管京东的参与规模尚小,但大型电商平台的入局预示着该领域竞争将日趋激烈。该公司的目标不仅在于压低本地行业的价格,更希望通过足够低的价格,阻止中国消费者前往韩国进行医美项目。
在韩国,肉毒杆菌等产品的价格低至100单位30美元左右,约为该公司收费的20%。然而,中国顾客还需额外支付数百美元的机票和住宿费用,这可能使得赴韩医美的总体成本高于在上海或北京进行注射。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在采访中表示,其诊所专注于微创医美,平均每位顾客每次到访消费2000元人民币。德勤的一份报告显示,更广泛的医美行业(包括整形手术)的平均消费为6500元人民币,而在向预约代理支付更高佣金的诊所,平均费用可能高达17000元人民币。
该首席执行官表示:“随着我们增加门店密度,并将价格降至更接近韩国的水平,我相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治疗。现在,我们看到许多消费者习惯于每隔一两个月注射一次水光针,或者进行一次光子嫩肤。到那时,便利性将变得极其重要。”
韩国卫生福利部表示,去年共有创纪录的117万外国人赴韩接受医疗服务,其中,被质量、安全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所吸引的中国顾客占22%。Statista的数据显示,韩国美容和个人护理行业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157亿美元的收入,其中护肤品是最大的细分市场,规模达97亿美元。
零售咨询公司BrighterBeauty的上海首席执行官Jessica Gleeson表示:“如果该公司和其他公司能够在本地提供持续、可见的效果和下一代技术,那么便利性将改变平衡,并将美容旅游的资金留在国内。”
该公司能够保持低价,得益于大规模采购的策略,以及通过十多年在化妆品预订领域的广泛品牌知名度而降低的营销费用。此外,它还通过与供应商达成一系列中国皮肤填充产品的独家分销协议,消除了昂贵的中介环节——甚至与韩国供应商Dongbang Medical Co.合作,于2021年在本地生产注射剂,从而生产自己的治疗产品。
其中一款产品是中国制造的面部填充剂Loviselle——在本地被称为“婴儿脸”填充剂,因为它能实现肌肤的平滑——该公司在6月份的收费仅为制造商建议零售价的三分之一。
然而,大幅降低医美项目的价格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互联网巨头京东和抖音等公司纷纷涌入该公司核心预订业务,从而对其利润率构成压力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吸引顾客而不断降价,导致了一种“内卷”状态,过度竞争正在加剧收益递减。
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在过去四年中有三年出现亏损,预计到2025年仍将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如此,美容诊所的收入在第二季度飙升了426%,首次超过了其最初的预订平台。
虽然Loviselle的优惠活动吸引了一些寻求优惠的美容爱好者,但中国社交媒体上却广泛讨论了这种打折治疗是否有效。在对超低价项目持怀疑态度的同时,中国消费者和一些医生对本地制造的医疗和保健产品(从疫苗到婴儿配方奶粉)的质量是否能与更昂贵的外国产品相媲美,也存在着更广泛的不信任感。
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可能会促使更多节俭的顾客继续在韩国寻求治疗,或者选择价格更高但经过验证的本地精品诊所。
该公司计划依靠便利性来吸引那些已经将肉毒杆菌等治疗纳入日常的顾客。该公司的目标是到年底在中国开设50家诊所,并在八年内开设1000家——在商业中心拥有足够的门店,使顾客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一家。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10
原因:
文章提到了中国医美行业的价格战可能导致的“内卷”问题,以及消费者对本地制造医疗产品质量的担忧。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以及消费者对国内产品信任度不足的现象。
原文地址:China’s Consumer Price Wars Are Coming for Botox and Skincare
新闻日期:202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