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首次提出明确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承诺在达到排放峰值后逐步削减排放量。尽管这一目标与科学家们为避免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升温上限所需的减排幅度相比仍有差距,且力度不及德国、日本等其他已实现排放达峰国家的减排幅度,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特别会议上通过视频发表的这一声明,标志着中国已正式加入到工业化国家逐步减少排放的行列。
此前,中国领导人仅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并通过与经济增长相关的指标来衡量减排成果。而此次提出的到2035年温室气体减排7%至10%的目标,延续了中国领导人制定稳健气候目标的传统,而中国以往也常常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例如,中国在2020年设定的可再生能源十年目标,提前六年便已实现。其他国家在排放达峰后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或可为中国能否超额完成此次目标提供参考。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William Lamb的研究表明,截至2023年,已有二十多个国家成功地将排放量持续下降十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气候污染年均降幅大多超过中国承诺的水平,后者要求从2025年起每年减排约1%。但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可能已经达到排放峰值,尽管习近平并未明确中国减排目标的起始年份。
在减排方面,希腊自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减排3.7%,乌克兰自1990年以来持续每年减排3%。主要西方经济体的进展相对缓慢:法国和美国每年减排约1%,德国每年减排1.4%。
一些观察家希望,较低的目标不会限制这个最大排放国未来的行动。“中国常常承诺较少,行动超出预期,”350.org的政策和活动副主任Andreas Sieber指出,新的气候目标将使中国“走上清洁技术定义经济领导地位的道路”。
根据Lamb的分析,各国在达到排放峰值后所采取的脱碳路径往往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例如,希腊的排放下降主要是由于2010年代的经济危机。丹麦早在1980年代就积极采取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而美国则受益于水力压裂技术的繁荣,该技术取代了煤电,并推动了2007年峰值后的排放下降。
自欧洲国家首次达到排放峰值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国家在1990年代开始减少碳排放,当时化石燃料的替代品较少,全球对解决气候变化的兴趣也不高。如今,中国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两个领域的成本都已大大降低,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绿色产业。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的一项分析表明,到2035年,中国可以实现30%的减排。这将处于研究人员认为维持1.5摄氏度温升目标所需的减排范围的低端。这将需要保持当前清洁能源部署和电动汽车销售的速度,同时在钢铁和建筑等目前滞后的行业中采取雄心勃勃的脱碳政策。
CREA首席分析师Lauri Myllyvirta认为,北京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清洁能源的部署、电气化以及经济结构从建筑业向外调整的步伐只会加快,”他说。
其他研究人员认为30%的目标不切实际。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胡斌表示:“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数字非常具有挑战性——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原因来看。”他指出了从煤炭转型、将清洁能源接入电网以及开发足够的储能等方面的主要挑战。
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和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了更多的障碍和不确定性。在巴西举行的COP30气候峰会不到两个月前,包括欧盟和印度在内的大排放国尚未发布更新后的气候承诺。在许多西方国家通过将污染工厂转移到海外来减少排放的同时,中国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将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国内产业的绿色转型。胡斌表示,他的研究所估计,到2035年,中国将减排10%至15%。“我非常有信心能够实现这个数字,”他说。“鉴于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速度、规模和价格,中国有可能做得更好。”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承认了中国在减排方面做出的承诺和努力,肯定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并提及中国可能超额完成减排目标的潜力。总体来说,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
原文地址:China Played It Safe With First Pledge to Cut Greenhouse Emissions
新闻日期:202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