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正走向全球,但国内残酷的价格战可能导致许多品牌消亡。

2024年春,李洪星(音译)经营一家社交媒体广告公司,他接手了一个客户,认为该客户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作为汽车行业的营销老手,李洪星甚至借钱支付了集度(Ji Yue)的广告费用,期望这家电动汽车初创公司能按时付款。他认为集度具备成功所需的一切要素:效率、不断增长的销量以及财力雄厚的支持者。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到半年,这家汽车制造商就倒闭了,李洪星的赌注变成了一场噩梦,使他背负了4000万元人民币(560万美元)的债务。“那是一种纯粹的绝望感,”李洪星说。

集度的倒闭在中国汽车行业并非个例。过去几年,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数百个品牌已经倒闭。中国的电动汽车热潮不仅催生了比亚迪等全球领军企业,也导致了产能过剩,众多汽车制造商争夺市场份额。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向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补贴和其他支持——这是帮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并刺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的战略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无情的价格战,利润不断减少,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据十几位接受CNN采访的供应商、汽车制造商和行业专家透露,即使是领跑者也在压榨零部件制造商,要求他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同时将付款期限延长数月。中国官员将此斥为“无序”竞争——而且这种现象已经从电动汽车行业蔓延到太阳能电池板、电子商务和食品配送等其他中国产业。

与此同时,比亚迪、奇瑞、吉利和长安等电动汽车品牌已经走向全球,推动中国汽车出口去年达到近600万辆,超过任何其他国家。但大量汽车出口引发了国外的警惕,促使欧洲、墨西哥和加拿大采取关税和限制等反制措施。为了稳定受通缩压力影响的经济——部分原因是这些过度拥挤的行业大幅降价——北京正试图平息这场商业混战。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本月发表在共产党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呼吁“打击企业之间混乱、残酷的价格战”。

近几个月来,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局召集汽车行业领导人,警告他们不要发动价格战,发布了缩短行业付款周期的规定,并发布了指导意见,敦促地方政府缩减补贴并消除过剩产能。但经济学家和行业专家怀疑,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能否迅速奏效,而且似乎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消除过剩产能。多年来,北京一直通过投资和补贴来推动经济增长。专家表示,简单地削减过剩产能,创造一个只有少数品牌能够生存的环境——即使现在北京希望如此——也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并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这些绝对是良好的开端,而且必须这样做,”摩根士丹利首席亚洲经济学家Chetan Ahya在谈到最近的努力时表示。“但仅仅削减产能并不能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决定停止投资,就会出现社会稳定问题。”

就业是社会稳定的核心——也是共产党统治的基石。根据数据提供商CEIC今年早些时候的数据,中国的汽车制造业雇佣了超过480万人。“不是你死,就是他亡”

集度的迅速崛起和衰落体现了一个饱受过度竞争困扰的行业的残酷现实。这家初创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和领先汽车制造商吉利的合资企业,迅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李洪星于去年5月开始为集度提供社交媒体广告。他对与该公司的早期交易印象深刻,因此很有信心签订了一份长期合同——甚至允许延长付款期限以支持这家汽车制造商。然而,到了10月底,他意识到该公司可能遇到了流动性问题。几周后,集度宣布进行重组,以寻求新的资本,理由是“市场竞争激烈”——这实际上标志着其短暂生命的终结。“对于一家由两大股东支持的大公司,销量不断上升,并且有几个积极的指标,但它却突然倒闭了,这是我根本无法预料的,”李洪星说,并补充说他尚未收到该公司的还款。CNN已联系百度和吉利,请其对合资企业的倒闭发表评论。

中国的电动汽车热潮源于北京在2000年代对当时的小众技术下注。到2010年代初,政府宣布其为战略部门,并向其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激励,从而催生了比亚迪等一些世界顶级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去年的销量超过了特斯拉。这也导致了在2019年左右达到顶峰的近500个国内汽车品牌。然而,繁荣很快变成了血战。“由于市场增长有限,产品越来越相似,以及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涌入,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汽车市场情报公司Jato Dynamics的中国区经理Bo Yu表示。这导致中国的汽车行业经历了行业参与者所称的“淘汰赛”。汇丰银行的研究显示,今天,仍有150多个中国品牌和50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继续为生存而战。“有些公司注定要倒闭——不是你死,就是他亡,”李说。

恶性循环

许多仍在战斗的汽车制造商及其供应商都在等待时机,看看谁会先倒下。“许多电动汽车制造商实际上目前都在亏损运营。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产业基金或社会资本,他们只是不断筹集新一轮资金来弥补这些损失,”北京大学智库的一位经济研究员沈洪(音译)表示。中国乘用车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从2017年的近8%骤降至去年的4.3%。与此同时,金融服务和研究公司Morningstar的数据显示,其制造能力的利用率仍保持在50%左右。据十几位行业参与者和专家称,多年的价格战使该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利润受到挤压,质量下降,供应链受到付款延迟的困扰。由于问题的敏感性,许多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拒绝透露姓名。残酷竞争的一个后果是,汽车制造商已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作为其运营的核心,而不是专注于创新,电动汽车制造商的保险经理Carl Cheng表示。供应商告诉CNN,汽车品牌通常会要求供应商每年至少降低10%的价格。“供应商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接受不利的条款,”Cheng说。“如果你退出,会有很多人准备介入。”他补充说,汽车零部件的整体质量无疑有所下降。在一种极端情况下,一家位于武汉市的涂料材料供应商表示,他们被迫将价格降低40%以上才能留在游戏中。“如果你不能在其他任何地方削减成本,还剩下什么?你削减工资。你引进临时工,推动加班,榨取更多效率——这基本上就是你所能做的,”该人士说,并补充说他们不得不将工人的工资削减约30%。即使在提供了大幅折扣之后,供应商也面临着漫长的等待才能获得付款。供应商告诉CNN,许多主要的中国汽车制造商都在采用供应链融资,导致付款周期延长,将财务风险转移到合作伙伴身上。

“内卷”的幽灵

认识到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拖累,中国已经加强了政策努力,宣布了一场“反内卷”运动。“内卷”是一个人类学术语,现在用来描述该国过度、适得其反的竞争,这种竞争几乎没有产生任何进展。中国最高汽车监管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在5月份誓言要遏制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称其破坏了对研发的持续投资,并侵蚀了产品质量和性能。7月,由习近平主持的中国最高经济决策机构中央财经委员会将“治理无序低价竞争”作为政策重点。为了缓解供应商的付款痛苦,北京已经发布了规定,强制汽车制造商在60天内付款。但行业参与者和专家怀疑,到目前为止宣布的措施是否足够。例如,关于付款期限,专家表示,现实情况是,汽车制造商仍然可以依靠使用承兑汇票,就像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做的那样。“与以前相比,我不认为目前的价格战有所缓解,”Cheng说。“现实情况是,以更低价格推出的新型号吸引了大量订单……归根结底,汽车制造商必须专注于生存。”标普全球评级机构专注于中国汽车行业的董事兼首席分析师Claire Yuan表示,价格竞争也可能以其他形式存在,尽管政府加强审查可能会限制汽车制造商大幅降价。“由于价格承受能力是获得市场份额的关键,他们仍然可以进行隐形竞争,例如以更低的价格范围推出新型号,或在保持价格不变或提供其他优惠的同时升级现有型号,”她说。晨星公司负责中国汽车行业的高级股票分析师Vincent Sun也认为,价格竞争在短期内可能会持续存在。“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或者需要比仅仅反内卷更多的努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说。目前,专家预计价格战将持续到大多数品牌像集度一样倒闭,只剩下少数品牌。“当谈到价格战时,认为可以通过行政措施完全遏制它们是不太现实的,”研究员沈说。摩根士丹利的Ahya表示,鉴于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存在更大,解决供应过剩问题将更加困难,这使得整合更加复杂。他补充说,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在8月下旬的一个中国播客节目中,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小鹏汽车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表示,没有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摆脱困境。“我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将再持续五年,”他说。“可能只会剩下五家。”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6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面临的负面问题,包括激烈的价格战、产能过剩、企业倒闭以及可能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作者使用了“残酷”、“血战”、“倒闭”、“内卷”等词汇,表达了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过度竞争和潜在风险的担忧。

原文地址:Chinese electric cars are going global. A cut-throat price war at home could kill off many of its brands
新闻日期:2025-09-27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